[摘 要]自“工匠精神”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以來,在全社會掀起了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的熱潮。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應主動擔當起培育大國工匠的重任,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本文擬對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培育機制、培育途徑等作深入思考與研究,以期為高職院校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工匠精神 培育意義 培育機制 培育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工商職業學院2018-2019年度科研課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模式研究》終結成果(項目編號:18GB22)。

《周禮·考工記》中有云:“知者創物,巧者述守,世謂之工。”自古至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是國家發展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源泉。新時代,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的育人之基、強校之魂。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不僅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明確了坐標。

1.有利于提升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未來職業發展

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守正創新的精神,既體現了勞動者愛崗敬業、持之以恒、一絲不茍、注重細節的高尚品德, 還包括與時俱進、勇于創新的精神品質,是中國制造業發展壯大的精神動力。2019年3月27日,李克強總理考察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時說:“國家不僅需要高端科研人才,也非常需要高技能人才,希望你們將來更加注重堅守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頂起中國制造的脊梁。”

如今的高職學生大都為獨生子女,缺乏吃苦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對未來職業發展缺乏規劃,職業素養亟待加強。高職院校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學生增強職業認知、端正職業態度、強化職業道德,從而提升其整體職業素養,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2.能促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助力“中國制造2025”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然而,要不斷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變,以及“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就必須繼承和發揚工匠精神。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工匠精神已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必備要求。

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已成為時代之需。他們將在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做到精心設計、完善細節、開拓創新、專注耐心,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這樣才能助推“中國制造2025”,讓“中國制造”屹立于世界。

3.是我國進入質量時代,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建設質量強國。工匠精神理念的提出正是對“中國制造”“中國質量”崛起的召喚。過去,中國企業普遍存在浮躁、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現象,致使世界范圍內的中國品牌較少。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人們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越來越強。許多優秀的企業都能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對自己的產品抱有工匠的負責感和欣賞感。

高職院校畢業生只有堅守工匠精神,持續創造新技術、改革新工藝,不斷推進質量升級,堅持做精品,才能使中國的優質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借鑒,讓“中國制造”真正成為“中國創造”,讓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占主導地位。

4.是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需要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以,低成本生產的模式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服務需求正在日益增長;消費行為由注重產品的單一功能向注重產品安全可靠、精致美觀、體現個性品質的方向轉變。只有精準、精心、精細的個性定制,執著、奉獻,追求極致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時代需要工匠精神,教育更需要工匠精神,這是每一位教師的歷史擔當。高職院校的教育觀念只有回歸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原生態價值觀,才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職業精神、掌握絕招絕技、富有創新創造精神的工匠,才能助推“中國制造2025”。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機制構建

1.建立領導親自抓的培育機制

“領導作用”在ISO質量管理體系中的表現為:確立組織統一的宗旨和方向;創造并保持使員工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因此,高職院校的領導在確立學校人才培養方向上要更加關注對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構建上下協調一致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將教育理念轉化到培養“專業能力和職業精神并重”上來。在教育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重點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在校園中處處開花結果。

第一,成立校級工匠精神培育領導小組。一把手校長任組長,主管教學與學生工作的副校長任副組長,其余校級領導及所有職能處室的負責人為成員。要制訂工匠精神培養方案,定期對工作進行總結、分析并持續改進,形成校長帶頭、全員參與,全方位、多角度培育的格局。

第二,確立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教學模式。要在主管校長的帶領下,將學生的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貫穿于專業理論學習、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的整個過程,形成“人人是匠人、個個是工匠”的良好局面。

第三,后勤保障部門要與教學部門同頻共振,提高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為廣大師生提供精準、高效、優質的服務。

第四,制訂激勵措施,創設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高職院校要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全體師生堅定工匠信念,培養良好的工匠行為,形成追趕超越的氛圍。

2.建立工匠精神培育效果評價機制

工匠精神是一種價值觀,不是一種簡單的工作方式,在評估時要成立專門的評估小組,定期對領導、教師及學生的培育工作進行評估,建立全面而多元的評價機制。

第一,評價校領導在整個培育過程中的領導作用。如,是否將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納入學校整體工作中;是否引領全體師生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是否定期召開專門研討會,且不斷提出改進措施和意見等。

第二,評價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踐行情況及對學生的培育效果。具體有:教師的培養方法、途徑、模式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培養效果是否明顯;是否將工匠精神厚植在學生的行為習慣中等。

第三,評價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對工匠精神的領悟和踐行狀況。主要包括: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是否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勤奮努力、刻苦鉆研、一絲不敬的精神品質有無提升,提升程度如何;組織和參加各類活動是否周密計劃、創新方法、力求完美等。

第四,評價活動可以根據學校整體工作部署,在每月、每學期、每年的不同時間進行。既可以采取書面問卷或實際訪問的方式,也可以通過座談了解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還可以通過各類競賽活動進行過程性、創新性、效果性評價。

第五,以行業和社會的參與檢驗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真實效果。由第三方依據教育主管部門對人才培養水平中工匠精神的考核指標進行評估;家長對學生在家庭中生活態度及做人做事態度的轉化進行評估;企業對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專業精神、職業精神等表現進行評估。

匠心是教師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關鍵

高職院校要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就必須要有一支具有匠心的教師團隊,匠心是教師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關鍵。

1.教師要以對職業的高度認同感與責任感去感染學生

教師要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去感染學生。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意識和責任感會深深影響學生,從而使學生樹立自己的職業認同意識,培養自身的職業責任感。

2.教師要以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影響學生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嚴謹治學,以人才培養、技能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為己任,教給學生知識、技能與做人的道理。這種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度正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深深地影響學生。

3.教師要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激勵學生

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教師恪盡職守、刻苦鉆研、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要嚴慈相濟、因材施教,注重學思結合、知行合一。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對精品的堅持和追求。所以,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當傳授技藝的“匠人”,還要做育人路上的“螺絲釘”。教師的精雕細琢、耐心打磨,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培養自己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路徑

1.用榜樣的力量傳遞工匠精神

學校要注重挖掘師生中的優秀代表和模范人物,樹立一批工匠精神先進典型,利用身邊人和事去教育、感染師生,以弘揚、傳承、培育工匠精神,增強學生敬業、專注、刻苦鉆研、開拓創新的意識,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學生的精神品質,外化為其做人、處事的行為準則。

2.建立文化視覺系統,涵養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要將學校的文化理念、工匠精神培育理念張貼、懸掛于校園的顯著位置,時刻提醒、警示、教育學生;創設教學環境與生產環境相一致的文化氛圍,將工匠精神融于日常教學中;借助學校標志性文化景觀定期開展工匠精神宣傳活動,營造培育氛圍,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積淀工匠精神。

3.建立真實的生產環境,讓學生感悟工匠精神

學校可以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要求,實行6S管理,借鑒和引入企業制度文化,讓學生在校園的所有學習與生活行為都受到適度的規范和要求,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養。

4.以“師帶徒”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校企合作是雙主體聯合育人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企業遴選德藝雙馨的能工巧匠在學校帶徒,手把手地教學生。師傅把鮮活的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帶入課堂教學,讓學生直接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實現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的高度融合,達到培育工匠精神的目的。

高職院校只要目標精確、內容精當、組織精細、方法適宜,學生就一定能靠著干勁、闖勁、鉆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精一行,不斷厚植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奮斗中釋放青春的激情,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用拼搏和奮斗跑好“中國夢”的接力賽。

參考文獻:

[1]職教部落聯盟:《探究工匠精神的本源》,《經濟日報》2016年7月28日。

[2]陶文輝、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職教論壇》2017年第2期,第60-64頁。

[3]張園園:《論職教教師工匠精神:內涵、必要性、培養路徑》,《職教通訊》2017年第28期,第60-63頁。

[4]劉芹:《工匠精神乃教師之魂》,《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2日,第8版。

[5]劉寶民:《職業教育尤須注重培育工匠精神》,《成才之路》2016年第24期。

[6]鄧宏寶:《培育工匠精神,職業院校何為?》,《中國教育報》2019年1月29日,第4版。

[7]王博:《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人民論壇網,2018年8月29日。

[8]鮑風雨:《“工匠精神”如何融入高職人才培養中》,《中國教育報》2018年7月3日,第9版。

作者單位:陜西工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