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表示學生不愿意學習數學知識,他們消極地對待數學習題。當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不足時,他們的學習效率便會十分低下。那么,數學教師要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一、結合學生的生活,引導他們學習知識

在開展數學教學時,很多教師會引導學生學習抽象的公式,然后為學生布置海量的習題。此時,教師會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這些教師沒有意識到,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很強,而抽象思維能力很弱。如果教師希望學生積極地學習數學知識,就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為學生設計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

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支付寶的利率”為例,支付寶是目前經常使用的一種支付工具,很多學生都有了解,還知道這種工具可以理財、借貸,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此時,教師可以問學生∶支付寶的余額寶利率是多少?學生通過查找資料,發現支付寶的余額寶的年利率約為4%,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來解釋年利率是什么。學生表示:年利率是指如果在一年中投入100元,那么就可以收益4元。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那么現在把它轉化為日利率,投入100元錢后,每日大約可以收益多少呢?學生經過思考,認為日利率的計算方法為4%÷365≈0.00011。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假如現在老師手中有3.5萬元,想存1年零2個月,假如年利率不變,那么1年零2個月后,老師可拿到多少錢?學生經過思考,將1年零2個月折合成日數(假設不存在閏月),可得365+61=426日。現投入3.5萬元,在日利率為0.00011的前提下,存426日,可列算式35000×0.00011×426=1640.10元。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時,讓學生完成了小數加、減、乘、除的綜合運算。這個學習主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教師如果一味要求學生做習題,學生就會覺得學習過程很枯燥。這是因為在小學生的眼中,數學公式是抽象的,數學計算的過程也是抽象的。那么如何把數學學習的過程變成具體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然后應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便完成了數學習題。

二、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探索知識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如果能夠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其愿意探索知識,也會產生良好的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易錯題,或者存在特殊數學規律的趣味數學題。在研究這樣的數學問題時,學生便會產生挑戰性的學習心理。

以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以上的豎式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最快的速度判斷這道題有沒有算錯?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學生經過分析,肯定地說:“這道題錯了。”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它錯在哪里。學生經過分析,發現它在230-225時,出現了借位錯誤。通過做這道題,學生既掌握了小數除法的運算方法,又發現了小數運算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小學生不一定喜歡做習題,卻樂于發現他人做習題中出現的錯誤,他們喜歡探索具有趣味性的數學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發現問題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鼓勵學生去探索知識。

三、發掘學生的學習特長,引導學生記憶知識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時,如果學生覺得知識太復雜,他們記不住,就會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讓他們的學習興趣逐漸消退。為了讓學生保持學習熱情,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學習特長,高效地記憶知識。

比如,有一些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很強,卻不易記住抽象的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小數乘法時,可以讓學生念小數乘法歌訣:“乘法豎式大寫上,小數每位乘上方;個位乘積各位起,十位十起下一行;乘法口訣離不了,乘積十位加前方;最后上下依次加,足十進一莫要忘!”很多學生覺得這樣的歌訣有趣又好背,他們很快就通過記憶歌訣,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而有一些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數學案例,在數學案例中發現小數乘法運算的規律。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學習知識,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探索知識,發揮學生的特長讓學生高效記憶知識。只要教師應用這樣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就能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天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