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文本主線,提升閱讀能力
作者:劉高鋒
發布時間:2019-09-16 14:49: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任何一篇文章都會有主線,文章的主線是作者的寫作思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帶領學生抓住這一主要線索,就可以更好地厘清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需要運用一些方法讓學生找到文本的主線,發揮好主要線索的作用。
一、組織串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給學生設置這樣的任務:在通讀文章后概括文章大意,提煉文章中的關鍵詞。這不僅是要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概括能力,也是為了加深他們對文本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文本找到文章中的主要線索,主要線索也就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高度概括。找到關鍵詞,把文章串聯起來,就是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因此,讓學生學會組織串聯,借助文章的線索厘清文章的脈絡是概括文本大意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提出了幾個問題,讓他們根據這些問題來對文章大意進行概括。“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在這一過程中它遇到了誰?它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小蝌蚪產生了什么影響?”把這些經過串聯起來,就是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讓學生學會組織串聯,學會概括課文的大意,可以強化他們對文章主要內容和思想的把握。從學生的答案來看,雖然他們概括的能力還不夠強,概括的內容不夠簡潔,但是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已經足夠了,重要的不是能不能找到正確答案,而是要學會其中的方法,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設置疑問
在課堂上,教師需要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教師提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出疑問表明他們是真正走到文章中去了,真正地在思考。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用文本線索來讓學生產生質疑,幫助學生思考呢?例如,在學習《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來導入課文,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提高對課文內容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出去玩而迷路的情況,或者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在野外辨別方向;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紛紛展開了討論,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太陽來辨別方向;有的說如果帶了指南針,可以用指南針來辨別方向;還有的學生說自己會根據樹的影子辨別方向;這時再引入課文,讓學生看看課文中有哪些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哪些方法是自己已經知道的,哪些是還需要學習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讓一些學生扮演戶外運動者,在外面游玩的時候迷了路,讓其他人運用自己學習過的知識給他們進行指導,通過這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在課堂上,教師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所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深入探究的欲望,激活他們的思維。因此,圍繞文本主線,提出有價值的、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三、體驗情感
語文是一門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語文知識從生活中來,學習語文知識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很多語文教師會把學生的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學生的情感體驗分開,單純地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這樣就只是語文教學,而不能稱為語文教育了,也達不到育人的效果。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要求學生不斷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其中一點就是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定的情感認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文本的主要線索為引導點,讓學生找到文章內容和文章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內在聯系,使學生既能理解文章內容,也能體會到文章中的情感態度,與作者進行一次情感上的交流,感受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例如,《大禹治水》這篇課文主要體現了大禹的精神,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更要帶領學生體會大禹身上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品德。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始終奮戰在治水的第一線,舍小家而顧大家,無私奉獻,并且還能根據父親的經驗進行創新,讓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學習的。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不斷提升閱讀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需要以文本為線,組織串聯,設置疑問,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不斷提升閱讀能力,提高語文學習能力,為之后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板橋鎮李河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