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做法
作者:雷 萍
發布時間:2019-09-16 14:47: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不斷更新,課堂教學越來越力求實效。而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形成和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利用課堂這個陣地,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展,是我們每個教師追求的目標。下面談談我在語文課堂上的幾點做法。
一、吃透教材,提前預設,找準定位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深層次對話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前首先要預先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對文本的把握、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所以,在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都要依據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并結合課文特點,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及課后思考練習等,潛心閱讀文本,認真反復揣摩、細細咀嚼,全方位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備課。在備課時,我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預設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可能碰到的問題,然后加以梳理和篩選,以此來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怎么教”打好基礎。我認為課堂上更重要的是要找準定位,教學設計的每個環節都要有意識地去思考,調動學生想學、樂學的興趣。
二、融洽關系,平等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應是平等的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身心放松,才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是一項并不輕松的腦力勞動,要想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就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課堂,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非常必要。曾經聽過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課,她的課總是在一種聊一聊的輕松氛圍中進行,這樣沒有壓力的課堂氛圍,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在教師情感的感染下,學生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著走入教學內容中。作為教師,我力求還原語文課堂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關注課堂生成,共享思維碰撞
學生個性差異明顯,所以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追求統一,不能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矮化學生,讓學生一味附和教師的觀點。我們的課堂應該追求“還”與“放”,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有思維的碰撞,煥發生命的活力。這樣才有可能產生創造,產生精彩,才有可能產生真實的成長。
聽過特級教師孫雙金執教的《最大的麥穗》一課,我感觸頗深。整堂課他一直在滲透這樣一種思想——站著讀書。何謂站著讀書?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獨特的體驗,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孫老師的課堂中,他不斷地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在閱讀中敢于挑戰文本,包括文本的細節、文本的結構以及作者的觀點,在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思辯活動,辯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深了,而且思維得以提升,個性得以張揚。
四、課堂教學留下思考,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同時,求真、求實、求活、求新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所以課堂中會隨機產生一些思維的撞擊。這隨機的課堂生成,有的會是課前始料未及的“特色”表現,因此我們應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間。
新理念下的語文教學鼓勵學生質疑,在初讀時質疑,在交流學習中釋疑,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產生新的、更深層次的疑問。這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的規律。教師要以教材為例子,給學生以新的方法、思想和觀點,并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實踐、延伸。孫雙金老師執教《最大的麥穗》一課時先引導學生質疑,在交流的過程中釋疑,接著又巧妙地拋出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那么聰明的一群弟子最終都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呢?”讓學生思考在未來的人生麥地里應如何不斷地思、不斷地悟,如何把握機會,怎樣學著做一根有思想的蘆葦,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帶著對這節課的思考離開課堂。孫雙金說:“我們老師應該讓孩子帶著小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大問題走出課堂。”所以,在課堂的結尾處教師不應倉促地畫一個完美的句號,而應讓學生學會拓展延伸。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高效,必須先讓它成為學生樂于學習、享受學習的課堂,讓學生課前有期待、課中有精彩、課后有思考。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探究、總結經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才能高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解放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