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學習文言文不但繼承了民族的文化遺產,還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寫作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知識和技能是兩個概念,知識可以通過理解和記憶慢慢積累,而文言文表達技能則必須通過大量的朗讀積累文言詞語和名句,提高文言文語感,才能達到文言文表達技能的提高。怎樣培養中學生朗讀文言文的習慣呢?

一、重視范讀和領讀,培養朗讀習慣

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就是養成出聲朗讀的習慣,朗讀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根據內容和學情設計朗讀訓練,努力提高朗讀訓練的效果。

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教師的范讀尤為重要。其目的在于影響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用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情感意蘊,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因為范讀對學生的感染除了文字和聲音外,還有來自于教師抑揚頓挫的語調,搖頭晃腦、如癡如醉的體態,全身心的情感投人。教師悲戚沉郁、激昂高歌的朗讀,能激發起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興趣,讓他們感覺到原來文言文的朗讀這么有趣,激發學生敢于和樂于高聲而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并形成習慣。教師高標準的范讀或音頻范讀,讓學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音韻、節奏、停頓和大概的意思。

我區經典誦讀已經舉辦了五年,孩子們有了一些初步的文言文誦讀經驗,但對于一些較長的、生澀的、拗口的句子,教師應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范讀和領讀,在必要時劃分節線、斷句等。學生在準確的范讀與朗讀中會逐漸形成文言文的語感,解決“讀順、讀準”的問題。

當然在朗讀之前,一定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在讀通句子、讀準字音、讀好停頓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用心領悟,就會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創設學生朗讀文言文的機會,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讓學生盡情展示自己的風采,促使學生在課下積極準備,達到知識的內化、興趣的培養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二、推薦適合學生的朗讀內容

最近學習過的文言文是多數學生選擇的朗讀材料。在初期,除了學段內的必讀文章之外,教師可以推薦一些語言優美、篇幅短小的名篇供學生朗讀。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向學生推薦一些文言文、古詩詞,學生讀后就能理解或者是稍加努力就能讀懂朗讀的內容,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成就感。總之,要選取學生喜歡、生詞不多的內容讓學生朗讀。朗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語文語文,言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不斷練習才能流利表達,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效果會更好,逐步深化學生的言語能力,進而達到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組織學生進行文言古詩詞朗讀比賽

在組織朗讀比賽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不是讀得越快越好,不是嗓門越大越好。朗讀,要做到準確清晰,并能聲情并茂,使聽者感到“聲聲入耳,心心相印”,使讀者感到“耳濡目染,心領神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使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能恰到好處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的內涵,以提高朗讀教學實效。

朗讀比賽的內容由師生共同選定,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積極性。朗讀的篇目不宜過長,經典的段落、短小的美文、文言作品都是可選擇的內容。

朗讀比賽可以在班級內舉行,也可以擴展到年級內。孩子們可以將自己前后幾次的朗讀情況進行對比,也可以和同學的朗讀進行對比,取長補短,為贏得下一次的比賽積累經驗。

四、合理安排朗讀時間,養成朗讀習慣

在朗讀時間的安排上,因人而異,一般十到二十分鐘。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其實習慣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復去做的行為。好習慣貴在堅持,有些學生不啟也發,有些學生有啟才發,有些學生啟而不發,所以在初始階段,教師應帶領學生一起朗讀,堅持一段時間養成習慣之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朗讀時間。

古語云:“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事實證明,善誦讀者,文言文的學習也會事半功倍。只有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才能流利表達,才能真正學以致用。

作者單位 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