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西安美術學院與北京建筑大學聯合開設的“夯筑營”工作坊教學為例,基于夯筑工藝的生土材料表現與建造對教學目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成果進行了展示。通過體驗、認知、啟發、參與、協作等教學模塊,結合圖形繪制、模具制作、材料重構、藝術夯筑的課題訓練,探索傳統生土材料結合其他材料重構在視覺上的表現力,讓學生了解夯土工藝流程的同時,對傳統生土材料能有更多認知。

[關鍵詞]生土材料 夯筑工藝 表現與建造 課程教學

課程背景與目的

縱觀現代建筑發展歷程,每一項技術革新都為建筑設計提供了全新的平臺。隨著當前建筑行業新技術、新概念的日益發展,優秀建筑師需要具備自我更新與學習研究的良好習慣及能力,懂得如何從建筑行業發展趨勢和動態中汲取營養,形成適合的建筑語匯,從而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具備的建筑設計方法與體系。本工作坊課程以近年在國際上逐漸興起的現代夯土建造工藝為例,通過在甘肅調研,讓學生“體驗”生土的魅力;通過講解生土材料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基本認知生土特性;通過分組教學,啟發學生設計構思;通過對生土材料的加工與提取,強調學生參與設計;通過團隊協作,對生土材料進行重構及藝術夯筑,最終呈現成果。從以上五個方面對材料特性進行探討建構,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思維和能力。

本工作坊是西安美術學院與北京建筑大學聯合開設的,主要針對建筑環藝系大三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共36人參與,其中本科生32人,研究生4人,每4人一組,共分為9組。工作坊開設兩周時間,共計112課時,從體驗、認知、啟發、參與、協作5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見圖)。

教學設計及框架

1. 體驗教學——實地調研及圖形繪制

體驗教學是此次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為基礎的夯筑工藝與生土材料表現工作坊的重要教學環節,是讓學生了解生土材料與夯筑工藝的直接手段。[1]在工作坊開設與任務發布之前,西安美術學院學生利用暑假赴甘肅會寧縣馬岔村進行了為期12天的實地考察與調研,在實際參與生土建筑項目施工過程中了解生土材料選擇工序與夯筑工藝流程,為工作坊的圖形設計課程提供了一手資料與技術支持。調研期間,學生與當地村民在生土農房里同吃同住,感受生土建筑冬暖夏涼的特點,并且與當地傳統的手工夯土工匠一起施工制作不同形式、圖案的生土夯墻,切身感受生土材料與現代工藝巧妙結合的魅力,以及“土生土長”建筑空間的藝術張力。通過此次調研,學生在了解生土材料與夯土工藝基礎知識,以及用生土材料構造建筑的流程,為校內學習打下扎實基礎的同時,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實現了師生間的情感體驗、民俗文化體驗,以及生土設計施工現場體驗等。[2]

2.認知教學——工作坊開營與案例講解

認知教學為工作坊奠定了理論基礎,是后續課程設計環節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由于此次課程主講教師來自不同類型與不同教學風格的北京建筑大學,針對西安美術學院學生群體的教學需要一定的磨合與適應過程,所以認知教學也是教師與學生互相了解、認識的重要階段。在認知教學階段,教師主要圍繞夯筑工藝、生土概念與類型、夯筑工具及生土設計案例進行解析,讓學生了解工作坊開設的目的,并在認知階段提升學生的設計思維與表現能力。

3.啟發教學——方案輔導與模具制作

啟發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生土模具圖形方案設計,啟發學生推敲方案形式,使其明確制作方向的重要過程。教師可以組織每個組進行頭腦風暴討論,確定設計選題與圖形,時間限制為12小時。由于時間有限,教師啟發性的教學與輔導對方案進程至關重要。其中,啟發教學主要以圖形繪制與軟件制作為主。首先,教師可以引導每組學生對調研結果、資料及已有成果進行整理分析。其次,教師可以讓每組派代表進行方案講解、制作流程匯報,之后教師進行點評并引導全班學生展開討論,啟發更多的設計思路,從而明確圖形設計方案。最后,讓每組成員在50mm×50mm×50mm的矩形圖框中繪制模具圖案,并使用sketchup軟件進行推敲,最終確定方案,進行生土模具制作。

4.參與教學——材料選取與重構

參與教學是前期設計階段進行實物表現準備的必要條件,是工作坊教學的中心。生土材料雖然易取,但要制作成韌性與硬度兼具的作品要經過復雜的工序,包括選土、運土、曬土、粉土、篩土、調土及配土等。在短時間內要完成各項內容,這就需要全班學生積極參與每個環節,也對全班及每個組員的分工、管理、參與、協作提出了挑戰。同時,教師作為技術指導全程參與每個環節,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對生土材料選取與重構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及時解決與引導是學生高效、成功完成設計的關鍵。

5.協作教學——藝術夯筑與設計展覽

協作教學是工作坊區別于必修課程最大的特點,在強調學生個體專業素養的同時,也強調學生的集體意識。協作教學是前面四個階段的總結,是工作坊課程設計的最終體現。每組學生將篩選的生土材料與其他材料進行混合,通過不同規格的鋼模具結合設計制作的圖形模具進行“生土馬賽克”與“夯土墻”的藝術夯筑。展品制作完成后全員協作進行展板制作、展位布置、展品擺放、教學視頻制作,并讓每組學生現場展示操作流程及答辯,全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學過程與成果

在工作坊匯報展覽中,“生土馬賽克”與“夯土墻”兩大主題作品以圖形繪制、模具制作、材料重構、藝術夯筑為目標,實現基于夯筑工藝的生土材料表現與建造。

1.“生土馬賽克”主題

“生土馬賽克”主題由生土材料結合其他材料重組,由“生土顏色漸變馬賽克”“生土材料分層馬賽克”“生土材料異形馬賽克”三大系列組成,展示學生對生土材料多維度、多手段的創新設計思維。

(1)前期準備

①材料準備。材料包括生土、水洗砂、麻繩、糯米膠、氧化鐵紅、氧化鐵黃、不同顏色的粉筆、白水泥、熟石灰、蠟燭、裝飾金粉、保鮮膜等。

②工具準備。主要工具包括50mm×50mm×50mm硬方木、70mm×70mm×70mm與150mm×150mm×150mm鋼模具、50mm×50mm×220mm櫸木方塊、鐵錘、粉土機、大篩網、小篩網等。

(2)設計內容

①圖形繪制。讓學生在50mm×50mm×50mm硬方木上繪制線條簡潔明了的任意圖形,隨后導入sketchup推敲,確定最后方案。

②模具制作。將確定的方案繪制到50mm×50mm×50mm硬方木上,用機器進行切割與打磨。

③材料重構。第一,為得到較為干凈的生土材料,用粉土機粉碎生土,用大篩網篩掉較大的雜質,再用小篩網過濾很細的生土材料備用。第二,為了增加生土受力面,可以加入水洗砂,土砂比例為1∶0.6或1.5∶1。第三,為了使生土更加緊實,可以將麻繩撕成絮狀,剪成小段加入生土材料中。第四,為得到不同顏色的生土材料,可以將氧化鐵紅、氧化鐵黃、金粉、蠟燭、粉筆等碾碎加入其中,還可以加入不同比例的熟石灰調節顏色的亮度。

④夯筑技法。為使重構好的生土材料呈現出不同形態,夯筑技法是關鍵的一步。首先是“生土顏色漸變馬賽克”夯筑技法,將顏色配比好的生土材料放入70mm×70mm×70mm的鋼模具中,通過櫸木方塊結合錘子用力敲打夯實,得到生土顏色漸變馬賽克。其次是“生土材料分層馬賽克”夯筑技法,生土材料分層馬賽克分為顏色與材質分層。生土顏色分層是將不同顏色的生土材料按先后順序一層一層放入150mm×150mm×150mm的鋼模具中,每層夯實得到生土顏色分層馬賽克作品;生土材質分層是將不同材質的生土材料進行重構,將其按順序放入模具,為了使材料緊密結合,需在每層中間加入糯米膠,分層夯實。最后是“生土材料異形馬賽克”夯實技法。生土材料異形馬賽克跟前兩者步驟相似,不同的是將雕刻有設計圖案的50mm×50mm×50mm硬方木放置在鋼模具底部,然后重復前面的步驟,夯實得到生土材料異形馬賽克作品。

(3)設計分析。通過制作以上不同類型的生土材料馬賽克作品,既讓學生參與了生土材料的取材、提煉、重構、夯實,又使學生在感知方面對生土材料的特性與多樣性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拓寬了設計思維。

2.“夯土墻”主題

“夯土墻”主要是結合當代夯筑器械與生土材料重構手段,再現傳統西北民居的夯土工藝技法,以此體現生土材料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

(1)前期準備

①材料準備。材料包括生土、水洗砂、礫石、水泥、熟石灰、脫模劑等。

②工具準備。主要工具有夯筑模板、氣動夯錘、攪拌機、空氣壓縮機等。

(2)設計內容

①圖形繪制。結合最終展覽空間與功能,在室內選定合適的位置定位1200mm×500mm×1200mm、1200mm×500mm×600mm兩種尺寸。

②模具制作。按照定位尺寸固定模板,為防止熱脹冷縮,可以在模板中間放置透氣塑料管,并在模板內側均勻刷滿脫模劑,便于拆卸模板。

③材料重構。第一,在過濾后的生土材料中加入水洗砂、礫石、水泥,用攪拌機進行混合。第二,為得到不同顏色的分層,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加入熟石灰與白水泥備用。第三,在水泥中按比例加入水與礫石,作為“夯土墻”的基面。

④藝術夯筑。由于“夯土墻”垂直尺寸較高,應該先加入調和好的水泥作為基底進行加固,之后按重構材料與工藝進行逐層夯筑,在中間層隨機加入摻雜熟石灰與白水泥的重構材料進行顏色分層處理,靜置24小時后拆卸模板。

(3)設計分析

通過高矮生土墻的設計與建造,讓學生了解如何將空間、材料與生土相結合,使他們感受現代夯筑工藝與傳統材料碰撞的無限可能。

結 語

基于夯筑工藝的生土材料表現與建造是傳統民居學科的縱深硏究,是探尋傳統民居文化歷史的學術方法。通過工作坊的夯土工藝實操,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夯筑技術的特性,研究材料可能形成的視覺語匯,以及材料肌理的藝術表現力。另一方面能夠顛覆學生對傳統實踐教學的認知,讓學生明白在實踐中學習理論與檢驗理論遠比填鴨式灌輸更直接、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徐俊、劉剛、黃先棟:《基于設計思維的創新課程教學實驗——以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DET創新訓練營為例》,《裝飾》2017年。

[2]張旭、鐘蕾:《非物質文化遺產再設計——以海峽兩岸設計工作營教學為例》,《藝術設計研究》2016年。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