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課堂教學“亮點”匯聚得“錚亮”——農村小學校本教研活動的思考
作者:唐成全
發布時間:2019-09-12 10:36: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校本教研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各中小學最常見的教研方式,通過教研組成員互相聽課、評課、探討,進行課堂教學智慧的碰撞,挖掘課堂教學的“亮點”與不足,在下一節課匯聚這些“亮點”,優化課堂教學流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課堂教學效果“錚亮”,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新課程改革工作。
近年來,筆者所在的學校,積極開展“引領課”“觀摩課”“公開展示課”等“研課磨課”活動,綜合考慮學校新教師課堂教學成長的需求,學校春季安排了5名省市級名師的引領課、4名骨干教師的觀摩課,讓新教師學習、模仿和實踐,秋季安排了14位新人的“公開展示課”,精彩不斷,亮點頻現。
亮點一:“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課堂。
胡娟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樹之歌》一課,采用“餐桌式”合作學習模式,把生字卡分別發給各小組,讓組內學生“自認自讀”“交換認讀”“循環讀評”。學生積極參與,活躍投入,真實合作,同伴提示,讀評指點,共同學會,效果顯著。
這節“最有效小組合作學習”課,得益于老師課前精心設計、準備卡片,科學地預設了合作探究的環節與步驟,配合適時的默讀、朗讀、抽讀訓練,伴隨分角色、分性別、開火車、摘果子等形式多樣的游戲互動環節,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快樂的學習環境下,體驗“詩韻”,了解植物,也增強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注重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亮點二:“有效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肖萍老師執教的“6的乘法口訣”,用課件恰當準確地展示“每組6個點子圖標”,從1組、2組、3組到9組,分時段適時“閃出”“插入”“拉進”,按需求以動畫形式呈現。同時,還在圖例上任意需要的位置標注、點畫、操作,應用自如,化干癟枯燥為形象生動、直觀清楚,讓學生一目了然,克服了教材圖例無法批次、梯度顯示的缺陷,最大化地實現了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功能!
亮點三:注重引導低年級學生表達的數學課堂。
涇陽小學楊梅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認識厘米》一課,首先讓學生匯報昨天的測量結果,給人的感覺是這節課安排了預習,自然而然地進入課堂教學。學生分組匯報后,老師及時肯定、表揚或補充;接著出示當堂操作活動“測量課桌有多長”,要求學生分組測量,然后匯報測量方法和結果,工具不同,標準不同,導致了結果不同,答案各異,在情理之中;“尺子上有什么秘密”活動,指導學生觀察手中的尺子,繼而要求學生匯報。“你們匯報時要這樣說:‘我的尺子上都有什么’。”教師提示道。一句簡單的提示語作用很大,給了學生明確的思維導向,使學生知道了要觀察有什么,明白自己要說什么。這樣既培養了低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給學生提示了回答的內容和要點,這就是教學技藝的高超之處。
亮點四:科學設計“導題”。
楊梅老師的課堂上,學生踴躍發言回答“尺子上有什么”這個問題。生1:“我的尺子上有豎線。”楊老師補充道:“尺子上的豎線就是刻度。”生2:“我的尺子上有1、2、3等這些數字。”楊老師補充道:“這是讀數。”生3:“我的尺子上有英文字母。”“尺子上的英文字母‘cm’,”老師一邊板書,一邊告訴學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長度單位‘厘米’。”這個導題,從切入點、時間點上看都非常科學,即使有課堂上分心的學生,此時也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聽課者恍然大悟,楊梅老師這時“點題”真是絕妙!我可以斷定楊老師在推敲“點題”時機這個“細節”上下了很大功夫,是站在七八歲孩子的角度上想出的“關注點”!教學過程自然流暢,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推向關注的高潮,就像照相機聚焦到一點,清晰明了、恰到好處、突出主題!
用心聽了這些老師的課,尤其是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亮點”,不想點贊都不行!雖然他們的課堂也有缺陷和遺憾。
學校要不斷開展這樣的校本教研活動,讓老師們展現出一個又一個課堂教學“亮點”,通過老師們思考、體會,并且逐漸把更多的“亮點”匯聚到每一節課上,就一定會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錚亮”!這既是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新中考”“新高考”對中小學教學的新要求。
作者單位 陜西省鎮巴縣巴山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