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攝取文化知識、開啟智慧人生的鑰匙,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必要手段。閱讀好書能升華人格,觸及心靈,對孩子的思想品質、道德情操的陶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看了好多書,就是寫不出作文。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處于高耗低效的尷尬境地:老師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的消化理解,輕閱讀的感悟、熏陶,又缺乏靈活、及時的評價體系;閱讀課缺乏精心組織,內容選擇的隨意性大,目的模糊或單一。學生閱讀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得不到及時的反饋與肯定,處于盲目狀態,久而久之被動閱讀影響了繼續閱讀的興趣和動力。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閱讀的效率,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摸索出以下策略:

1.利用教材,喚起閱讀興趣

文本教學前,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從欣賞色彩鮮明、畫面生動的插圖入手,通過描述畫面,既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又有利于培養觀察能力,發展孩子的語言,增強學習興趣,為理解課文做好伏筆。教學中,抓住孩子個性化的感悟,及時評價、反饋,使學生在理解文本含義、突破難點的基礎上,學會閱讀的方法,誘發其閱讀的興趣。

2. 名人名言,激發閱讀興趣

課余時間,我常常給孩子們布置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并搜集關于讀書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讀書的故事,目的是讓學生認識讀書的意義,激發采摘精華的興趣。閱讀課上,我不失時機地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另外,我還利用班隊課組織讀書故事會,從誦讀匡衡的“鑿壁偷光”到毛澤東的“不動筆墨不讀書”,從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到愛書如癡的高爾基,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感染著學生,使他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增強其閱讀的動力。

3.教師引領,提升閱讀興趣

書海浩瀚,其中不乏精句華章,細讀品味,文質兼美。小學生具有向師性,模仿能力又強,因此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流暢的表達,無不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中,我適時地選取美文,營造優美的環境,誦讀給學生聽,讓他們品析語言,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悟出情感。學生從中吮吸到甘霖,得到享受,進而產生“我要讀”的欲望。

4.家長伴讀,保持閱讀興趣

只有家長身體力行地帶頭讀書看報,著力營造家庭的讀書氛圍,方可對孩子產生有效的影響。為此,我提出倡議,鼓勵家長和孩子共讀好書,希望家長了解孩子閱讀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做有心人,激發孩子的閱讀欲望,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家庭成員一起閱讀,營造讀書氛圍,使孩子愿意跟家長一起讀書,不能是封閉的、自管自的閱讀。所以,家長盡量提前看看孩子要看的書,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帶著問題去閱讀,提高孩子閱讀的目的性。對于一些優秀作品,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發表觀點和感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理解、表達能力,保持他們的閱讀興趣。

5.利用“班級圖書角”,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

為了讓每個學生有書可讀,我利用學校圖書館的圖書資源和班級訂閱的報刊雜志,在班中設立班級圖書角——“書海一角”。課余飯后,學生可以自由閱讀,自主交流。有些熱心的學生從家里帶來了自己的藏書,彌補了圖書更新慢、數量不足的弊端。后來,我讓學生將自己擁有的課外書籍統計成冊,有同學要借閱,與該生聯系即可,這樣做既更好地利用了有限的圖書資源,縮小了書籍占據空間,又培養了學生主人翁的意識,也增強了學生間的情感友誼。

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競賽活動,是檢測閱讀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營造閱讀氛圍的強化劑。每隔一段時間,我總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如舉行讀書故事會、美文欣賞會、心得交流會;開展朗誦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每隔一段時間,評選一些“讀書積極分子”“演講能手”“記背高手”;頒發“故事大王”“課外閱讀獎章”“閱讀最佳小組(個人)”等稱號。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空間和舞臺,讓他們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遨游書海,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是一項基礎工程。一個喜歡閱讀的家庭,更容易培養出喜歡閱讀的孩子,一個喜歡閱讀的老師,更容易帶領出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

總之,教育學生養成閱讀習慣必然是一個長期工程,伴有反復性、艱巨性。我的宗旨是讓學生快樂閱讀,靈活閱讀,以閱讀喚起求知欲望,激發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解放語文,讓生命綻放光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