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識教育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發展。在普通高校之中為本科生開設中醫文化的通識教育普及課程,有利于非中醫專業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加強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有利于中醫藥學的良性發展,提高中醫與其他多學科交叉共進的可能性。高校可以利用開設選修課、網絡課、開展校園中醫藥文化通識教育講座等方法進行中醫通識教育。

[關鍵詞]普通高校 通識教育 中醫藥學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表達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及傳統價值體系的認同和推崇。特別是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北大學子座談時,幾次提及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的問題。可見,黨和中央非常重視在普通高校學生當中開展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教育。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體系完備,思維邏輯縝密,蘊含著中華民族5000年來的智慧結晶和實踐經驗,在新時代依然充滿著潮氣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很有必要將中醫文化的一般性常識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引入普通高校的課堂。

通識教育脫胎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是相對于專業教育而言的教育模式。“通識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課程設置模式,而是一種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精神成人’,具體來說就是‘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1]也就是說,通識教育強調的不是將教育作為職業培訓的手段,而是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和理性發展。因此有必要在普通高校之中為本科生開設中醫文化的通識教育普及課程,讓在校大學生或離校的知識青年成為繼承、傳播中醫文化的活的載體。

普通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的意義

在普通高校的非醫學類專業開展中醫通識教育,有利于擴展在校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和范圍的認知,使其認識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哲學、文學和史學等,還包括含醫學在內的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因此,在普通高校學生中,特別是在本科生中以通識教育的形式將基本的中醫藥知識傳播開來,有利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自覺性,有利于充分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優勢,更有利于為中醫等傳統科技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沃土。

1.在普通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有利于非中醫專業大學生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樹立對中國傳統醫學思想、技術的信心,增強文化自信。目前雖然多數人都能夠理性地看待中醫藥學的價值和意義,但是仍然受到知識的局限,認為中醫就是“望聞問切”的診斷方式,就是針灸湯藥的治療手段而已。與此同時,由于社會上出現了小部分打著中醫藥旗號招搖撞騙的企業與個人,使得大眾,特別是有一定知識水平、學識素養的民眾開始以謹慎甚至排斥的態度來對待中醫,讓真正的、科學的、傳統的中醫受了不白之屈。這些存在都不利于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統科技進行傳播,在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一方面可以為中醫正名,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厚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蘊。

2.在普通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有利于加深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學只有在繼承、傳播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而這絕不僅僅是中醫藥從業者(包括中醫醫生、教師,中藥藥劑師等)的任務,還需要全社會為其提供土壤和環境。尤其是在學歷、素質相對較高的人群(本科以上),對中醫藥常識有一個基本的、客觀的認知,這是構成中醫藥文化健康傳承、發展的重要基礎。開展普通高校非中醫藥學專業中醫通識教育,必然有利于這一基礎的形成。當接受過正規的、集中的中醫基礎常識教育的大學生畢業后走向社會,就會將客觀的、正確的中醫認知觀念帶到社會各個領域,從而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并從根本上杜絕惡意夸大、歪曲利用中醫,或刻意詆毀、一味排斥中醫的情況,為中醫藥學的進一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在普通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有利于拓展高校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思維模式。眾所周知,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活經歷通常會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及思維模式的定型,但由于高校專業的劃分,多數學生所接觸的學科門類和知識體系相對單一,因此也容易形成慣性思維模式。加強普通高校非中醫類專業本科生的中醫通識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中國古代傳統邏輯思維和科技思維的參考模式,并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提供多樣的思維模式。

4.在普通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有利于中醫藥學的良性發展,同時提高中醫與其他多學科交叉共進的可能性。任何一個學科的發展都必須眼界開闊,尋求多學科、多領域的協同共進。中醫藥學也不例外。目前中醫藥學領域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幾乎都是在交叉學科背景下產生的,例如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正是利用中醫藥學理論結合西醫藥理學、化學等進行實驗,最后提煉出青蒿素,為整個人類作出巨大貢獻。因此,中醫藥學的進一步發展,或者說現代化發展,不可能離開跨學科研究。在普通高校的非中醫類專業學生中開設中醫通識教育,可以使更多的大學生初步了解中醫,在中醫藥學和其他各學科之間架設一座橋梁,為中醫與其他學科間的交流提供初步的可能。

普通高校開展中醫通識教育的方式

在普通高校的非中醫類專業開展中醫通識教育,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多種方式結合使用。

1.開設選修課。目前普通高校一般會要求本科生選報與自己專業相異的選修課,旨在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素質。有師資條件開設中醫藥類選修課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校內開設有關課程,并賦予相應學分,吸引對中醫藥學有一定興趣的非中醫類專業學生的學習。但應注意,開設中醫相關選修課,絕不能以培養行醫治病之醫師為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明確并強調其通識教育的目的。

2.利用網絡課程教學。普通高校可以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黃帝內經》選讀等中醫類課程錄制教學視頻,上傳至本校校園網站,以供學生自行下載、學習并計入學分。也可要求學生注冊、登錄智慧樹、學堂在線、愛課程等微課、慕課平臺,在線學習中醫藥學有關基礎課程,以達到普及中醫藥知識、文化的目的。

3.開展校園中醫藥文化通識教育講座。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可以招聘、配備中醫藥學專業教師,并由這些教師定期向學生開展中醫藥基礎知識、中醫藥文化的講座。如果不具備直接招聘、配備中醫藥專業教師的高校,也可以邀請臨近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或中醫醫院的相關專業教師、醫師等前來開展不定期的講座。這類講座宜淺不宜深,宜廣不宜精,以達到中醫知識普及、通識教育的目的。

以上所涉及的幾種教育、教學方式宜綜合使用,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重在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樂在其中。不宜以嚴格的考試形式進行考核,避免讓不同學科學生將中醫通識教育視為嚴重負擔而產生逆反心理。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普通高校非醫學類專業學生中開展中醫通識教育是非常有意義并且有必要的,這不僅僅可以促進大學生對中醫的了解,普遍提高中醫文化在國民中的認知度,還能很好地為大學生提供思維模式的多樣性,更為我國提倡的文化自信充實內涵、擴展外延,有利于全民文化自信心的進一步提升。“在大學通識教育體系中納入中醫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意識、學習科學的健康理念與相關健康知識,以增強體質,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領略傳統中醫文化的魅力,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提升人文素養。”[2]因此,在普通高校非中醫類本科教學過程中加入中醫通識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從長遠來看,普通高校非中醫類本科教學過程中加入中醫通識教育無論是對學生個人,還是對社會、對國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王君明:《中醫藥通識教育的應用及策略》,《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年第7期。

[2]張樹劍:《中醫文化通識教育與大眾傳播的探索與思考》,《中醫藥文化》2014年第1期。

作者單位:陜西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