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開的花朵更需要用心澆灌——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作者:崔 利
發布時間:2019-09-11 15:18: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困生更需要陽光普照和雨露澆灌,教師應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把更多的愛傾注在學困生身上。學困生轉化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教師要對學困生多加關注,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每位學困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多和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多措并舉,因材施教,制訂正確措施并對其加以轉化。
一、學困生的類型及成因
學困生厭學,主要原因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和激情,有基礎差、底子薄、學習方法不當、意志薄弱等多種類型。有些學生因為基礎差,所以總是跟不上其他同學,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有些學生的學習方法不當,雖然學習態度還不錯,學習也很刻苦,但成績總不理想,漸漸地,他們就會失去自信,變成了學困生;有些學生的意志薄弱,遇到難題就急于抄答案,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也就成了學困生;有些學生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結果造成聽課效率低;還有些學生因為對授課老師缺乏好感,有嚴重的排斥抵觸心理,當然對上課也就失去了興趣。
造成學困生的成因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輕教輕德,對孩子過分溺愛,從小就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教學觀念陳舊,教法不當,過于急躁;學生年齡尚小,辨別是非能力差,極易受社會上不良現象的誘惑和影響,最終導致耽誤學業。
二、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解決學困生的問題,必須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教師應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每位學困生,要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多和他們交談,傾聽他們的心聲,弄清楚他們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制訂出正確的措施。
1.進行心理疏導,找回自尊自信。
學困生行為習慣養成較差,常常會受到教師的批評、父母的責罵和同學的諷刺,使其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曾經的希望與夢想在斥責聲中一次次破滅,甚至會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所以,教師要循循善誘地對學困生進行心理疏導,充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消除他們的對立情緒,解除他們對老師、同學和家長的誤解。在學生感到困惑、遇到挫折時,教師要能及時地為其指點迷津,析事論理,學生在融洽的氛圍中能感受到教師的呵護與關愛,就會對老師產生一種信任感和親近感,就會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和管理,進而找回自尊自信,樹立起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2.給予真誠關愛,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愛是教育最好的良藥。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教師要把愛灑向每個后進生的心田,了解他們,親近他們,在生活上關愛他們,在學習上幫助他們。教師要經常利用課余時間經常與之交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多用鼓勵性的語言,善于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后進生,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讓學生愿意和你交流,和學生建立融洽的朋友關系。
3.體驗成功樂趣,進行賞識激勵。
成功能使人愉悅、自信,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有些學困生由于長期受到歧視和壓抑,往往自暴自棄,磨滅了本有的興趣和愛好,缺乏自信,進而厭學。要想轉變學困生的厭學情緒,教師就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特長,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時,就會意識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別人強,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別人歧視自己,進而樹立自信心,產生學習內動力,增強學習自信心。
4.家長積極配合,加快學生轉化。
家長必須和教師溝通到位,互相配合,互通有關孩子的信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加快學困生的轉化。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和思想情緒,細致觀察孩子的變化。父母的言行舉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所以必須嚴以律己,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熱愛學習的良好氛圍。家長要積極地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會等各種活動,這樣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很重視自己,父母一直陪伴著自己學習成長,從而能使學困生感受到溫暖和力量,變得陽光和自信。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花的種子,只不過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學困生的轉化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教師需要長期地堅持和等待,并且還要不斷地調整改進方法,進而找到適合學生的教育對策。
學困生是個特殊的群體,更需要陽光普照和雨露澆灌,教師應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上,把更多的愛傾注在學困生身上。在愛的呵護下,學困生一定會如逆風中奮勇前行的小舟,駛向成功的彼岸,迎來精彩紛呈的明天。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蘭池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