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順應時代要求,對作文教學進行了改革,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毋庸諱言,多數學校和教師在習作教學上仍然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習作訓練缺乏序列性

當前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普遍缺乏科學的訓練序列,作文教學陷入盲目無序的狀態。教導處對小學作文整體訓練無計劃,教師心中無目標,習作教學存在盲目性,因此“通盤考慮、序列訓練、做好對接”是習作教學的重中之重。比如,低段的說話寫話訓練不到位,就會影響中高段習作教學。試想,一個話都說不完整、語無倫次的學生怎能寫好作文呢?因而,從低段寫幾句話、一段話到中,高段寫一篇簡短的記敘文的寫作訓練十分必要。

二、方法不當指導不力

“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講評”似乎是語文老師固定的教程。這樣的作文教學環節,使教師和學生兩個角色在整個作文教學中位置顛倒,學生主體作用根本沒能得到發揮,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作文思路受教師思想束縛,怎能實現“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呢?教師重視作文批改,就無法培養學生作文自改的能力,語文教師也無法從批閱作文的苦海里跳出來。

三、示范引領不能落實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多語文教師基本上不寫文章了,更不用說為學生們寫一寫“下水文”了,這是因為一方面語文教師不注重自身語文修養,文章不敢在學生面前“曬一曬”了;另一方面是缺乏責任心,怕麻煩。語文教師的出言吐語、寫寫畫畫都是學生無聲學習的榜樣和標桿,因此語文教師要說一口優美的話語,寫一手動人的文章,這樣才能打動學生。寫好“下水文”是展現語文教師人格魅力的最好舉措。

如何改革習作教學,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訓練序列化

小學作文能力訓練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從低年級抓起,從言語交際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每個學校要制定好作文訓練整體計劃,教師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分計劃,扎實訓練,人人把關。

一年級作文啟蒙階段。從重點訓練說寫一句規范完整的話開始,到寫幾句連貫通順的話。

二年級作文入門階段。從重點訓練說寫一段連貫通順的話到看圖說寫一件簡單的事。

三年級前期片段訓練階段。以教材為依托,重在仿寫。從動植物和人物素描抓起,后期組段成篇,記人敘事寫景狀物重在完整。

四年級綜合訓練階段。以布局謀篇訓練為核心,著手培養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五年級鞏固提高階段。以培養學生修改文章能力為重點,進行觀察、思維、表達、綜合訓練,全面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二、讀寫結合,整體發展

“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教學要和閱讀教學密切配合,閱讀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基礎。為此,教師應從指導學生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入手,正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研究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選材、組材、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讀和寫結合的途徑分別是:(1)利用閱讀教學中的解題,指導學生作文審題。(2)通過課文內容的分析,指導學生如何選材。(3)通過分析課文結構、層次和詳略,指導學生剪裁和布局。(4)通過分析課文層次關系,指導作文銜接過渡。(5)通過理解課文中心句,指導作文點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講讀教學中,把閱讀與習作有機結合起來,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和技巧,真正把“讀”和“寫”融為一體。

三、調整教學結構,培養自改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實際上是以教師的主觀意志為中心,劃圈子、定框框,束縛學生手腳。這種作文教學不能適應學生發展的需要,只有推行新的適合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課堂結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動作文的局面才能得到根本轉變。

我認為作文課堂教學可按照師生共同命題—選材、構思、列提綱—初稿互修—典型講評、指導習作—學生再作、謄清—教師批改、欣賞的流程進行,強調學生主體參與下的三次修改,第一次初稿后的修改,在學生寫出草稿后可抽出一些時間組織同桌間換改、各組換改、不同層次學生調改,遇到學生討論不定的問題時教師可隨時給予指導;第二次是自改,學生修改過別人的文章,又聽了老師的指導,知道了自己作文什么地方要修改,什么地方要補充,可進行自我修改,修改后作為“正品”謄寫清楚上交給老師;第三次是欣賞,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重批而不改”,把改留給學生,學生根據老師的批示,通過自讀、互讀、小組評議或向老師質疑問難,達到最終完善的目的。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