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學生座位整改的探索
作者:季海玲
發布時間:2019-09-11 15:26: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的過程。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認知方式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他們具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特點。只有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需求,才有可能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而學生在教室里的座位體驗則是整個學習生活的一個關鍵內容,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效果。
問題一的提出:
從教二十八年,我每天都在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我所面對的學生,則是在自己的座位上體驗著每一天的學習生活。杰克遜在其《教室中的生活》一書中提出:學校生活、教室生活等都是學生成長體驗的構成部分,座位體驗作為學生日常教室生活體驗的一部分,座位的編排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些年來,我遇到過各式各樣性格獨特的學生,也接手過風格迥異、參差不齊的班級,但是班級內學生的性格習慣與知識分層卻是大體一致的,總有一批紀律欠佳、習慣不良、學習尚需努力的問題學生讓老師格外頭疼。以往,老師為了分散這幫學生的“破壞力”,避免他們坐在一起說話、做小動作影響學習,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星星點點遍布教室的各個角落,然后以優帶差,給他們安排一個相對學習成績較好、遵守紀律的同學做同桌,希望榜樣的力量能夠引導他們認真聽講,并學會學習。可實際的情況卻事與愿違: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原本規矩的孩子管不住他們或者不愿在學習上受到他們的影響紛紛要求換位,還有的竟然被他們給帶跑偏了,染上了上課說話、做小動作的壞毛病;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問題孩子被星羅棋布分散在教室的各個角落,老師關注了這邊,忽視了那邊;孩子這邊插句嘴,那邊接句話,整個課堂“摁下葫蘆卻起來了瓢”。有時老師講課講到興頭上,明明看見這個在玩鉛筆頭,那個在疊紙飛機,卻也無暇顧及,每每課后留下遺憾,無法達到高效課堂的預期。這就更加促使我不斷地反思,全面衡量座位的編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以往的座位設置:D即問題學生
探索與實踐: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和家長對老師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和依賴,這表現在許多方面:比如,孩子時不時來告狀,希望老師給她們主持公道;家長經常會通過電話或者微信向老師訴苦,控訴孩子不聽話,希望得到老師的安慰和教育指導建議……
我經常會在學生放學以后,面對一排排整齊的課桌椅發呆,腦海里浮現的是上課時此起彼伏的小身影,忽然耳畔回響起小宇媽媽焦急的語氣:“老師,快給我家小宇換個同桌吧,孩子整天回來抱怨同桌隨便拿他的鋼筆,上課故意找他說話,打擾他學習。”微信里也不清閑,隔三差五收到的信息大多是家長投訴,其中不免會說到孩子的同桌如何影響他娃正常的學習秩序。由此看來,座位的體驗不僅僅在于座位的本身,重要的是學生與同桌以及鄰桌之間的這個小環境,不同的小環境產生了不同的情緒體驗,而以往常用的星羅棋布式的排兵布陣確實沒有起到很好的幫扶效果,那么干脆就來個“星光大道”吧!
“星光大道”的座位設置:CD即問題學生
首先,我認真分析這部分學習上、紀律上、行為習慣上需要被特別關注的學生,然后結合身高、視力等因素,讓他們集中坐在教室正中兩列,這個位置是教師上課時的主要站位,他們的聽講與學習狀況可以一目了然。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走一趟便可以隨時解決做小動作、說話等違紀行為,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有效地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在老師的眼皮底下,這部分學生的課堂常規有所改進,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再輔助以及時的過程評價,課堂的達標率有了很大的改善。
這種集中座位的編排,促使學生體驗老師對他們的關注與重視。在經常性的眼神交流過程中,激發了他們的“向師性”,逐步形成比學趕超的競賽模式。
問題二的提出:
以往的英語課堂,經常會有pair work,group work的實踐交流活動,有時是課文的分角色朗讀,有時是小組合作表演,有時是實踐小調查。每當小組合作活動時,這部分學生因為知識掌握不好,常常被忽略在小組合作之外。不能用英語交流,不能用英語書寫,只能當個配角,跑腿打雜出洋相,由此也就成為擾亂小組活動的不安定因素。
探索與實踐:
自從“星光大道”形成之后,我又在兩邊設計出“璀璨星座”,每四個人組成一個星座,形成固定學習小組,分別為ABCD。CD原本屬于“星光大道”的成員,按照學習情況來確定,C為學習稍微好一點的學生,D為學習薄弱的學生。A為品學兼優型的學生,可以讓A作為小組的組長,B為行為習慣較好的,學習介于A與C之間的學生。
“璀璨星座”小組合作的座位設置:
小組成立之后,評價機制應運而生。小組展示活動中,ABCD四人的得分分別是1分、2分、3分、4分,組長A回答對問題只得一分,而D回答對了問題卻可以為小組贏得4分。新穎的小組合作模式,調動了每一個同學的積極性,大家互幫互助,AB雖然失去了很多的發言機會,但是在指導CD同學的過程中,同樣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而CD同學則由邊緣學生一下子變成了小組里的核心,有同學一對一的指導外加殷切的期望,再加上由內而外的學習熱情,學習積極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中間的“星光大道”,到兩邊的“璀璨星座”,輻射到全班還有五分之二的同學。這部分同學屬于容易被忽略的中間層:行為習慣較好,學習屬于中等偏上或者偏下一點。這部分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形成“多彩星空”小組合作模式。組內成員按照實際情況分為ABC1C2,四個人的得分分別為1分、2分、3分、3分,由組長帶領進行小組內學習與交流,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多彩星空”小組合作的座位設置:
實踐反思:
新穎的排位組合,首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的價值。學有余力者樂于施教于他人,學有不足者也以為組爭光為榮。學習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每個人都成為班級中的一顆閃亮的明星,照亮了他人,也榮耀了自我。老師的課堂也由之前的疲憊講授變得輕松與高效起來。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外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學生的座位就是教室里的一個點,點與點之間形成了空間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學生通過座位體驗完成自我認知,形成學習小環境,因此座位的編排對學生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振華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