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習是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對高校生產實習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本文從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個方面剖析了國內地方高校生產實習教學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榆林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確立了生產實習實施方案,推出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系列舉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充分認可。

[關鍵詞]校企合作 地方高校 生產實習 教學改革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榆林學院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1836);榆林學院重點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1612)。

生產實習是大學學習階段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有針對性的、指導性較強的實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還能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和工程意識。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對于實習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1]。針對國內地方高校生產實習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榆林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展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確立了生產實習實施方案,提出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實施的系列舉措。

生產實習教學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內很多地方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根本,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大幅度提升[2]。但實習教學依然是人才培養中的薄弱環節,實習教學中“師資薄弱、實訓條件差、學生實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普遍存在[3]。本文從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個方面對國內地方高校生產實習現狀進行剖析之后,找出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政府方面。缺少專門的激勵政策與措施支持企業及社會各界接收高校學生實習、見習,導致依靠人情關系維系的實習教學基地不夠穩定。缺少保護實習學生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如若學生在實習期間發生意外傷害,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企業方面。部分單位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原因之一是短時間的集中實習不利于企業的工作安排。二是企業存在技術保密的問題,同時也擔心學生損壞設備。三是部分企業以獲取經濟利益為首要任務,忽視了為社會培養人才的責任和義務。

學校方面。對實習指導教師的激勵措施不夠,校內有工程背景的教師不多,未和實習基地建立雙贏的利益關系。實習基地不夠穩定,實習教學大綱的編寫缺乏行業專家的指導,實習內容與就業意向、市場需求等偏差較大。

學生方面。部分學生適應能力差,無法由學生角色迅速轉變到企業員工角色,職業素養未得到明顯提升。部分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不夠重視,忽視生產實習對職業能力培養的作用,實習積極性不高,實習效果不明顯。

生產實習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要有健全的實習機制。榆林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校企合作”這面大旗幟下,結合其他地方高校實習教學經驗,積極探索,不斷實踐,逐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生產實習機制。從前期實習準備、中期實習開展和后期考核評價等三個階段闡述了實施辦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圖所示。

生產實習教學改革實施的主要舉措

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途徑,是轉型背景下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共同話題。在校企合作視角下,榆林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創新了人才培養生產實習教學模式,改革之后的實習模式明顯提升了實習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1.校企共同制訂實習計劃,開展“總工進課堂”等系列活動

走進行業、企業調研,根據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就業崗位群的能力方向,與企業共同確定實習內容,制訂實習計劃。并考慮學生的就業意向和職業規劃,劃分實習模塊內容,構建多元化生產實習教學體系。實施“為企業訂單培養人才”的雙贏戰略計劃,使學生按照預設的崗位進行頂崗實踐,畢業后“零距離上崗”。結合實習內容,開展“企業家講堂”“總工進課堂”等系列活動,活動開展之前注重與講解人員的溝通,使活動目標明確,內容充實。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實踐技能,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崗位能力及市場競爭力。

2.建立基于“實習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嘗試與實習單位一起制作“實習微課”,微課內容包含將要進行的實習工藝全過程,并將課堂中講授的理論知識點融入實習工藝之中。同時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模擬實習”,然后再進入企業進行真正頂崗實習。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課堂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能力的有機結合,增加學生參與生產實習的熱情和主動性。

3.采取“校內外”雙導師制,構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充分發揮企業技術骨干實踐經驗豐富的優勢,與學校教師優勢互補,形成“校內外”雙導師制指導學生實習。鼓勵教師利用課外時間深入企業學習和進行實踐鍛煉,豐富自身的工程經驗。學校對企業教師提前進行培訓,使其明確實習目標,熟悉實習內容,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在生產實習期間,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保持溝通,共同鑒定學生實習成果。評選校內優秀實習指導教師、指導企業工程師,提升他們的學歷,發放實習補助等激勵措施,提高校內外指導教師對實習教學的重視程度和工作熱情,保證實習效果。

4.拓展實習教學基地,深化產教融合

利用榆林地方經濟的優勢,在加強原有實習基地建設的同時,努力和本地區其他各大建筑設計單位、施工單位、供水單位、污水處理單位及有關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通過技術服務和科研合作,加強與實習基地的合作關系,學生提前進入“預定崗位”實習,企業“圈定”了人才選用范圍,為畢業生的就業建立綠色通道。

5.優化生產實習模式

延長生產實習時間,控制實習單位人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也可有效改善學校對學生實習的組織管理、質量檢查、成績評定等環節。以我院給排水專業為例,把四十五名學生按實習方向分為四大組(給水處理方向、排水處理方向、市政工程方向、建筑給排水工程方向),每大組同時進入一類企業群,每個企業接收一小組學生,每小組五人左右,各大組之間輪流交換實習方向。形成工學交替循環模式。要求學生先在校內學習理論知識,然后到校外進行頂崗實習,獲得實踐技能、崗位職業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結合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再回到學校復習鞏固,得到理論知識的進一步提升。

6.完善考核體制,評價實習效果

采用“現場表現+實習成果PPT匯報+答辯”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實習考核,由企業工程師和校內指導教師共同對學生的實習環節進行考核評定。并開展“生產實習競賽暨展示”“優秀實習生評選”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競賽與評比活動,開展成果匯報,共同分享實習經驗。不僅使實習教學成果得到行業市場的檢閱,也可為實習教學積累寶貴經驗,促使教學改革進一步深化。實習結束后,給學生發放調查問卷,通過學生對各實習環節滿意度的評價結果檢閱人才培養質量。及時進行總結,指導實習教學改革。

結 語

本文從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個方面指出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以榆林學院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在校企合作視角下,從校企共同制訂實習計劃,開展“總工進課堂” 系列活動、建立基于“實習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校內外”雙導師制、實習基地建設、優化生產實習模式、完善考核形式,評價實習效果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生產實習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創新了人才培養生產實習教學模式,改革之后的實習模式更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實習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裕先、謝禾生、宋乃慶:《走產教融合之路培養應用型人才》,《中國高等教育》2015年第13期,第41-43頁。

[2]林曉艷、陳群、王東星:《立體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模式構建》,《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10期,第143-146頁。

[3]安俊健、張光彥、王鵬:《創新型“模塊化”生產實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大學教育》2017年第5期,第156-157頁。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