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角色”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作者:王 昭
發布時間:2019-09-11 15:30: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銜接不到位的情況,造成教學與就業脫節。本文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引入“崗位角色”教學模式,通過對該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實施策略,以實現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相銜接,促進實踐教學的發展和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崗位角色 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 應用策略
基金項目: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8JYC03)。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社會生產一線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但高職學生畢業后普遍存在就職不適應、崗位專業不對口及任職前的重復再培訓等問題,這顯現出學校教學模式存在一定的問題,特別是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占絕對主導地位的實踐教學存在諸多問題,這才導致教學和就業的嚴重脫節,造成教育資源的無端浪費。因此,適時引入“崗位角色”教學模式,對于解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完全銜接,填補學校人才輸出與企業用工輸入的空心地帶,提高學生的就業,促進校企融合發展等方面顯得十分有必要。
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對接不到位
高職院校目前的實踐教學基本上都是圍繞開設的專業課程進行的,也就是說在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訓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熟悉掌握課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而這些實訓內容是教學大綱固定的必學項目,至于是不是今后就業方向所必備的技能,則沒有明確的導向和說明。要求學生做到的是課本上的“全能”,而無關企業所需的“全能”。這種不針對企業對口需要設定的實踐教學內容,缺乏專業技能針對性的訓練,造成學生就業后多數實訓內容都無用武之地,而企業急需的技能又不會,所以從學校到企業存在著斷層。
2.實踐教學過程未參照企業真實工作環境
學生在校實訓的地方大多為標準化實驗室、實訓室等,這些實訓地點都是依照教材內容需要而設立和建設的,也有依照工藝要求建設的成套實訓場所,但都和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相去甚遠,學生完全感受不到企業真實的工作氛圍。實訓內容也是以具體的某項實驗或某項技能訓練為單元開展的,內容割裂,聯系性不高,協從性不強,沒有形成整套的和企業工作流程相似的訓練體系。
3.校外實訓實習內容與專業對口度較弱
高職院校目前針對學生的校外實訓多在行業范圍進行,細看工作崗位,能真正與學生所學專業與掌握的技能對口的極少,大多數企業提供的崗位很單一,學生在校外實訓的過程中根本接觸不到其他崗位的工作。這樣的實訓要想讓學生畢業后成為企業所鐘愛的零過渡專業人員是很難的,因為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無法對崗位進行選擇,無法在多個崗位的實際體驗過程中發掘自身的潛力和提高相應的技能。
4.校企合作程度不夠深入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是高職院校一直追求的目標,而在現實中,校企雙方在這方面還做得不夠深入。在校企雙方的溝通中,需求和供給還沒有做到足夠細致,校方過多地追求企業需要哪些專業的學生,而未做到企業哪些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表現在實踐教學上就是按部就班地依照學校的實訓計劃進行訓練,未能將企業需求的專業崗位訓練納入其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看起來是“全才”,好像各個崗位都能勝任,事實是一個崗位的要求都達不到,進入企業后仍要重新培訓之后才能上崗。
“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引入
要解決高職院校實踐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提高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增強學生職業適應能力,解決學生就業中的脫節問題,就必須在實踐教學中實施更為先進、更為科學的教學模式。近年來國內部分專家學者提出了“崗位角色”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此模式是在“工學結合,能力本位”的方針指導下精心設計的實踐教學模式。引入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有效解決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實現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完全銜接,提高實踐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促進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通過建立接近企業真實生產情境的實訓環境,賦予學生不同的“崗位角色”,從而實現學生教學主體的身份,教學過程按真實的工作流程開展,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是監督與指導。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優點。
首先,“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為學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才需求之間搭建了橋梁,實現了無縫對接。使企業真正參與到學生的培養階段,有利于將企業的需求和想法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到實踐教學環節,避免重復教學和教學內容針對性不高這些問題的出現。同時也能讓學校及時了解企業的想法,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環節作出科學及時的調整。
其次,“崗位角色”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崗位有一個充分了解和體驗。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學生對扮演的“崗位角色”的技能要求、崗位職責和企業文化等會有深刻理解和領悟,使得學習任務與工作任務有機結合,從而使課程實踐教學生動而有效率。
再次,“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目前的實踐教學方法改革大都著重強調客觀條件的改造,包括課程內容設計、實踐環境模擬、企業教師參與等,“崗位角色”教學模式則從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出發,促使學生自主選擇崗位,自主建立崗位目標,自主完成崗位工作,真正找到了學生的興奮點。
最后,“崗位角色”教學模式能有效促進校企融合發展。學校在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為企業源源不斷地提供零過渡的人才,為企業節約大量崗前培訓的費用,保證企業生產發展的連續性。企業的支持能使高職院校充分利用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開展教學活動,同時還可以積極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和模擬訓練基地建設,使學校環境與工作環境、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起來,將校外實訓變為“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有機組成和補充。
“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應用實施策略
1.“崗位角色”教學模式適用的時間段
“崗位角色”教學模式在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應放在所有實踐教學的最后環節進行。因為該教學模式是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是學生就業前的最后準備,相當于提前進行的企業崗前培訓,目標明確,綜合性強。因此,一般放在學生畢業前的一學期集中進行會比較合理。
2.“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實施地點
“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實施分校內模擬環境體驗教學和校外企業真實環境體驗教學兩種形式。校內模擬環境體驗就是在學校內根據企業真實生產環境和崗位要求建立相應的實訓場所,要求實訓環境逼真,生產過程逼真,工作流程逼真,達到不出校門進企業的效果,全程由實訓教師引導和監督。校外企業真實環境體驗教學是指在合作的企業中,指定出一定的工作范圍,將學生安排在相應的工作崗位,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工作,由實訓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引導和監督。學校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企業情況選擇在校內還是校外進行“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實施,不管是哪一種,實施過程都是一樣的。
3.“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實施路線
“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實施首先是結合專業和企業崗位調研形成職業崗位群;細化角色,提煉出典型“崗位角色”,“崗位角色”知識技能和職業素質組件篩選,模擬情景設計,角色代入,教學過程監督與評價。
4.“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
(1)結合專業設置目標和就業情況形成職業崗位群
“崗位角色”教學模式是面向專業教學的綜合實訓教學模式,所以全面結合專業形成職業崗位群是首要工作。具體操作過程中應根據專業課程設置和專業培養目標,再結合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學生就業歷年數據分析,梳理出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后的職業崗位群,也就是總結出學生就業后主要崗位工作是哪個方向的,比如汽修專業提煉出來的職業崗位群是汽車維修人員,定位為所有汽車修理相關工作崗位的集合;畜牧獸醫專業提煉出來的職業崗位群就是動物疾病防治人員,定位為動物疾病的防疫和診治工作崗位的集合。
(2)通過崗位調研提煉典型“崗位角色”
職業崗位群形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通過企業實地調研確定一些典型“崗位角色”,為“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可操作性鋪墊好基礎。企業崗位調研工作可通過調查問卷、畢業生訪談、企業反饋和實地考察等形式開展,選擇專業對口、校企合作成熟的多個企業進行。內容一般涉及企業崗位現設數量、學歷要求、知識技能要求、職業資格證書要求、從業人員性別比例、影響學生就業的因素、畢業生收入等方面。通過調研全面掌握專業對口企業崗位需求數量、崗位類別和崗位收入等多項數據,結合該專業的職業崗位群,提煉出企業需求量大、專業對口率高、崗位穩定性好、崗位發展潛力大、崗位收入合理的典型“崗位角色”。
(3)“崗位角色”知識技能組件篩選
“崗位角色”提煉形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確定每個角色在工作中應具備的知識技能,為制訂教學計劃、設置課程內容和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崗位角色”的知識技能一般應具備三個方面:知識要素、技能要素和職業素養。知識要素就是要提煉出具體崗位角色應具備的行業知識、專業課程知識、專業發展趨勢、企業文化、產品知識及要完成本職工作應具備的其他知識。技能要素就是要提煉出完成崗位工作應具備的專業操作技能、辦公技能、溝通技巧、協作能力等。職業素養就是要求“崗位角色”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作風、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個人價值觀和企業價值觀的銜接和職業行為規范等。篩選出的崗位角色知識技能組件將是在“崗位角色”教學模式下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
(4)模擬情景設計,“崗位角色”代入
確定好“崗位角色”和其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后,下一步就是完成角色代入,進行模擬情景的體驗教學活動。模擬情景設計應在前期和企業對接的基礎上,完成與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相似的情景設計,形成獨立實踐的工作單元,一切運行參照企業的正常流程進行。模擬情景設計好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角色代入模擬運行,角色代入考慮到學生角色扮演的多樣選擇和多重體驗的需要,建議分組實施,角色交叉進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崗位角色”中體驗學習。分組實施一般按照提煉出的典型“崗位角色”數量為最低標準設定一組人數下限,形成一個工作單元進行模擬體驗教學。每組“崗位角色”模擬體驗教學設置一定的時間為一個工作階段,工作階段結束后組內各個角色進行交叉互換,進入下一個工作階段。
(5)教學過程監督與評價。
在整個模擬體驗教學過程中,學生根據自己所處的“崗位角色”完成相應的崗位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和改進自己的不足,學習掌握崗位應具備的知識技能,體驗工作中的相互協作的重要作用。實訓教師和企業相關人員全程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監督指導,并對每一工作單元、每一工作階段的各個“崗位角色”的學生評估打分,結合學生的表現和學生對崗位的認同度,為學生推薦適合的職業發展方向。同時,在進行“崗位角色”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要發現問題,找到不足,再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內容,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基于中國國情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路徑選擇》,《中國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2]崔時慶:《對無錫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與模式的探討》,《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3]王越超、林向建:《基于“崗位角色代入法”的高職實踐教學改革》,《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第26期。
[4]郭炯、祝智庭:《基于角色分析的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研究(一)——課程開發模式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第3期。
[5]楊開城:《淺論課程開發理論中的角色分析和知識組件》,《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第9期。
[6]許莉麗:《基于崗位的綜合實訓分類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科技視界》2016年第26期。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