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
作者:王 暉
發布時間:2019-09-11 14:56: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在高校開設的課程之中,體育課程占據著重要位置,是高校教學深化改革的一個重點。做好體育課程的教學工作,能夠提高高校教學效率與整體水平,進而實現新時期高校人才教學培養的目標要求,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新時期適當引進新型教育理念,把創新作為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提高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整體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據此,本文主要對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進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夠進一步促進課程的發展和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時期 高校 體育課程 教學改革 發展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目標不明確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實際上就是在既定時間內,體育課程教學所期望的效果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的整個過程與方向,也是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進行客觀評估的主要依據,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有著重要作用。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強身健體,同時適當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但這些都太過籠統,并不具備較好的層次性,各項之間尚未得到明確分層,也未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在社會發展及人們對體育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體育活動已經成為了現代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此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也應適當進行創新與改革。
2.內容未與時俱進
當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中依舊存在許多問題,其中很多大學生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并不滿意。就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而言,太過重視整體體育學科的邏輯性結構,雖使教學體系更加完善有序,但也導致教學內容因循守舊,開放性與現代性嚴重不足。部分教學內容太過落后,與學生實際需求相脫節,即田徑與體操等競技類的項目根本無法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與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導致體育運動項目的娛樂性逐漸喪失。長期以來,在大學時期開設體育課程內容大體上與小學、中學時期的相似,即跑步和打球等。盡管一些高校已經將體育課程實施分科分類教學,同時實施體育選修制度,但是內容依舊需要進一步多元化和豐富化。當前大多數高校體育課程內容備受學生質疑和反對,使得學生漸漸產生了抵觸情緒,甚至開始厭煩體育課。而體育課程教材太單一,缺乏地域性教材,課外活動教材也非常少見。在編寫體育教材時,過于重視穩定性與傳統性,沒有充分考慮課程的科學合理性與后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與興趣培養。
3.教學方式單一
當前我國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主要包含運動技能傳授模式、身體鍛煉模式、運動技能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模式,其各有優勢,也各有不足,都千篇一律沿用了傳統教學方式,即灌輸式教學,十分重視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被動接受教師安排,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大大降低。這些模式都存在明顯不足,其中運動技能傳授模式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身體鍛煉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體育素養。運動技能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的模式,依舊有待進一步探究教學過程結構與運動負荷規律的相符性,以及訓練內容與教材、教學結構之間的聯系。
4.課外活動少
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課外活動相對較少,學校正規組織的活動也少。大多時候都是學生自發組織,缺乏有序性和完善性,而且還未適當約束學生,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其中少數學生對體育課外活動也缺少一定的認知,主動參與意識較差,再加上高校對學生體育能力培養不夠重視,導致學生缺乏課外活動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鍛煉的意識與能力。
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原則
1.持續性原則
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應基于長遠制訂完善的改革規劃,使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保證其實效性與高效性。在深化改革中還需要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活動的具體情況與特征進行全面分析,提高改革的深度與廣度,使學生能夠在體育課程學習中健康進步。教學深化改革是一個系統的過程,需要將其作為長期工作進行,同時適當引進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式,促使教育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并得到貫徹落實。
2.適應性原則
課程教學深化改革應積極關注改革工作的具體落實及與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工作實際需求的相符性。在教學改革中需要充分了解當前高校學生的詳細情況,根據學生身體素質、個性差異、興趣愛好等特性,適度調整體育課程教學工作,以提高教學工作的有效性與針對性,進而滿足新時期學生的發展需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體育課程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必須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學校教學特色,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興趣,進而為落實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力幫助。
3.全面性原則
就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而言,應保證全面覆蓋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培養。要基于素質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技能、品質等,保證教學改革有序開展。這樣一來,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工作才能夠實現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目標,同時進一步適應素質教育理念的多元化需要。
新時期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策略
1.教學管理改革
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管理進行創新改革,能夠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與水平。高校在繼承傳統管理模式的基礎上,還應引用科學的教學管理途徑,使其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做到與時俱進,教學管理模式優化,提高教學管理效率與質量。因此,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管理中應合理利用科學的方式,激發教學管理人員的創新思維,營造良好的教學管理氛圍,有效提高教學管理水平。通過網絡技術,精細化管理教學中的人力、財力、物力及信息等,使教學管理工作得以協調發展。基于思想角度轉變教學管理理念,通過體育活動幫助學生學會自主求知、鍛煉、協作,以適應體育課程教學的社會化與市場化要求。充分發揮人力作用,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將其潛質全面激發出來,實現體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總而言之,想要長期深化改革高校體育課程教學管理體制、方法、內容,必須構建完善和規范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遵循以人為本原則,做到與時俱進。
2.教學模式改革
對于現階段高校既有的教學模式而言,其中主要實施的模式是選項課制、主副項制、俱樂部制,總體上來說是各有利弊。為了促使大學生充分意識到體育課程對自身身體素質的影響及作用,并讓大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自主選課,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體育教學模式整體改革,采用體育課程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這能夠有效滿足現代大學生的體育服務需求。高校應就自身實際情況與體育課程培養目標,適度調整具體時間與內容。
3.教學內容改革
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可以劃分為兩部分,即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要求專業更加全面、系統、深入,而非專業則要求比較低,內容也相對單一,高校就自身辦學理念與側重點不同,所設的內容也明顯不同。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設置應遵循學校實際情況及以人為本的原則,確保滿足大學生的體育課程需求。專業的體育課程內容需要與世界接軌,而非專業的理論課程內容則應側重于人體運動學、體育文化等,實踐課程內容應側重培養學生體育技能與素質。
4.教學方法改革
最具借鑒意義的教學方法是植入式的健康體育課程,基于游戲心理學理論,以集體游戲為輔助,促進學生的思維認知情感與行為,提升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通過特殊設計的規則場景與難題,調動學生的思維創造性。以游戲中所包含的運動文化體驗為載體,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運動認知,這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素質、調整心理狀態、形成獨特的團隊合作意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總而言之,高校體育課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確保教學目標得以實現,必須多元化設計課程,全面完成課程任務,通過體育游戲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育意識、技能、素養。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實時轉變,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新鮮感,吸引學生注意力,在游戲過程中學習才能夠使學生擁有真正的愉悅與輕松。
5.教師素質的提升
在社會對人才綜合能力與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單純滿足專業領域內技能與知識學習的教師,根本無法從教學管理、教學方法等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進植入式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可以通過管理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交叉學科領域知識對教師進行個性化與服務化培養,使其成為主流。因此,高校應為體育教師提供更多參加繼續教學和深層學習的平臺,完善教師晉升與評估機制,把提高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納入體育課程體系中進行合理規劃。
6.教學評價改革
構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就是對教師與學生最客觀、最公平的待遇。高校體育課程并非只是獲得學分即可,還應將大學生在體育課程上所學的東西真正體現到考核體系中去。教學評價機制的深化改革應遵循客觀、公平、合理及以人為本的原則,每項教學內容都需要具體制訂相應的階段性學習目標,目標檢驗則應通過教師適當設計的體育游戲開展,從而使學生通過體育游戲完成體育課程學習。對其中完成目標的學生應給予相應的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學生也應給予適當鼓勵。在每學期制訂三次階段性學習目標考核最為合理,期末不需要再另行設置考核時間,把學期階段性考核獎勵累積起來算入總考核成績。此考核方式能夠詳細全面掌控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有助于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教師的教學評價則應對學生或其他教師進行綜合評估。
7.教學平臺改革
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發展與信息化技術發展的關系十分密切,體育課程教學主要是利用系統方法,把教學理論轉換成教學環節,對其進行具體規劃的系統過程。在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之下,信息化技術從整體上為教學帶來了全面改革,積極關注信息化技術對教學的支持,有助于促進體育課程教學的穩定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發展,體育課程教學應使學生在網絡獲得必要的體育技術知識與技能等,信息媒體的發展也直接為體育課程教學指明了新方向與發展前景。
結 語
在新時期,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就在于要與時俱進,實時創新,以人為本,在此基礎上規范課程教學管理,適當調整教學模式,多元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完善教學評價,確保評價的公平性、客觀性,同時構建健全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呈現全新的教學理念,促進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意義上為學生提供終身體育服務,實現學生的健康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肖新橋:《新形勢下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對策探究》,《當代體育科技》2013年第3卷第15期,第7-8頁。
[2]閻西萍:《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商情》2011年第10期,第34頁。
[3]劉曉瑩:《新形勢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對策研究》,《科技創新導報》2013年第31期,第137頁。
[4]曉梅:《新形勢下我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對策研究》,《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第12期,第155-157頁。
[5]孫吉旺:《新形勢下大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對策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16年第6卷第18期,第1-2頁。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