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階跨度的意外收獲——高三教師教小學一年級的啟示
作者:王建斌
發布時間:2019-09-11 09:45:0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15年的下半年,應該說是我從教近三十年來對教育思考最多的一年。因為作為學校管理者,我遇到了高三教師要教小學一年的現實問題。
2015年6月學校新建,本為九年制學校,新招聘的第一批教師大部分是小學和初中教師,但其中就有幾個是高中教師,且剛從高三畢業班結束高考歸來。因為時間緊張,學校當年又未能按計劃進行初中招生,只招了小學一年級學生。那么,這些教師怎么辦?經過征求意見,老師們都愿意留下來試一試、挑戰一下自己,于是,高三教師教小學一年級的工作開始了。
當然,學校開學前已經進行了為期近一月的集中教師培訓,對將要面臨的問題、困惑、解決辦法進行了專題研究和分析,教師們充滿了期望,認真負責地開始了教學工作。歷經了一年兩個學期,應該說“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但是,最后在2016年的7月總結工作時,沒想到,感受最深、收獲最大、學生發展最好的卻是那幾個高三教師,實屬意外,又很驚喜,著實讓他們和我收獲了教育生涯中的一份意外體驗。
紀實:學生的成長——這樣也行
起初不適應。高三教師進入小學一年級課堂,開始的種種不適應可想而知。起初,教師上面講,學生在下面根本不聽,干什么的都有,教室簡直就是一鍋粥。
第一節課下來,就有一位教師提出不干了:“太難管了,他們根本不聽話,這簡直就是活受罪,沒想到一年級學生這么難教。”我當時只對他說:“喝口水,別著急,明天再說”。隨后我們又開研討會,又讓小學教師示范觀摩。第二節課情況好了一些,但還是秩序亂、效果不佳,學生難受,家長反響也不好,我和老師們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第二周,按照研討成果,首先解決課堂有序的問題。這幾位高三教師準備了一系列的課堂口令,法寶一用,效果顯現,課堂紀律好多了。下課后,幾位老師到我辦公室說起剛才的課堂變化,激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這時候我半開玩笑地說:“高中到小學都能教好的教師是通才!”
著有點怪,秩序好了,可問題又來了。家長反映教師講的學生聽不懂。原來高三教師的課堂語言、節奏接近成人,一年級學生不知所措。經過我們的不斷實踐和努力,“高三教師”的課堂從語氣、語調、節奏、趣味性快速成熟,逐漸適應了小學的課堂。
后來又過了幾周,我走訪了一位家長和幾位學生,說他們越來越喜歡高三老師了,我問為什么,他們說這些老師觀念新、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知道學生終身發展最需要什么,他們非常重視習慣、思維、閱讀和做人的品德培養,讓孩子們很崇拜。我很驚訝,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之后很得意。一年下來,學生們為自己遇到這樣的“高級”老師感到驕傲,總是在別的班學生跟前炫耀和得意。老師們教得好,學生們興趣高,當然不讓換老師,家長們強烈要求繼續往上帶二年級,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樣行嗎?
收獲:教師的“蛻變”——原來如此
這一年,收獲來之不易,這些老師付出了多少汗水、淚水、壓力、質疑甚至指責,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但是,我們挺過來了。他們在挑戰自我、超越自我,這是一次真正的“蛻變”,這很痛苦。但痛過之后,才更加看清楚,原來教育是相通的,教育是真正地從“零”開始、從“心”開始。
對教育的逆向思考。這一年,我和老師們一直在思考。教完高三下來再教小學一年級,會讓教師重新思考“教育”的本真,原來是會說話、會寫字、會交流,有禮貌、懂感恩、能自理。就是必須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所必需的能力打基礎,而不只有成績,還需關注健康、快樂和全面發展。
對教師的重新認知。“原來小學也不好教,小學老師真不容易。”從大學到中小學再到幼兒園,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有奉獻的精神和真理的指引,特別是起始年級,更要把好方向、走正路子。教育人必須明白:大和小一樣重要,種好苗才能成大樹,以小見大,大小相通。
對學生的回歸定位。一張白紙最難畫,人一出生,本來就是零基礎,這才需要家長的啟蒙、教師的教育、社會的引導,千萬不能有“這個學生基礎差”的觀念。一年級教室里那一張張可愛的臉龐,不能因為老師錯誤的觀念,讓他們本應充滿求知的眼神變得沒有了光彩。
思考:教育的原點——回歸本真
1.高三教師教小學一年級這種事情以后千萬不可再出現,教書育人不是做試驗,產品壞了可以召回,學生教不好無法回爐,以后千萬不能再冒風險。
2.教育是相通的,學段之間,學科之間、均可大循環,教師可實現自我超越,拉長服務段位。例如我們都熟悉的芬蘭教育,成功源自于“現象教學”,但背后支撐保障它的,卻是一大批強大的小學全科制教師。
3.高段教師到低段循環,將更加有利于教師看清來時路,思考教育的起點和方向。不忘初心,回歸原點,重走長征路,對教師、教育,甚至教師和學生的人生發展未嘗不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4.高三教師到小學一年級帶課,教育由高段到低段的“逆流教育”,看似滑稽可笑,卻也有助于學校、教師對教育的真正思考,才會更加看清教育的本真和人長遠發展的真正需要。所以,以此類推,不妨倡議大學教師或者教育主管部門相關人員每年定期到中小學上幾周課,這將非常有利于改進大學的課程和教育模式,促進教育的健康發展,促進中國教育最頂端的思考和改革。
作者單位:西安市浐灞絲路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