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構筑一群人的風景
作者:唐李佩 王東平
發布時間:2019-09-10 15:51:3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019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為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對廣大教師寄予了殷切期望。
近年來,西北大學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腰桿硬、底氣足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不斷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構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著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高素質思政課教師隊伍。這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創新教學形式,激發課堂活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新時代的思政課煥發青春的氣息和迷人的光彩。
因為這個人,愛上思政課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張永奇老師講課從來不照本宣科,能結合時事政治給我們講授思政知識,并鼓勵我們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大家都很喜歡上他的課。”“我們班有個趙沛老師的粉絲團,他就是我們的偶像,講臺上的他知識淵博、口吐蓮花,很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我特別佩服茍昭赟老師,他給我們分享參加全國思政座談會的所見所聞,我和同學都感動得哭了”……提起自己的思政課老師,西北大學的學生一個個興致勃勃,滔滔不絕。
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生對專業課學習是積極主動的,而對于思政課學習往往是被動的,要吸引學生,可以說思政課教師比思政課程更關鍵。學生對思政課是先要愛上這個人,然后才是愛上這個課,信這個人,才能信這個課。”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趙沛談道。
學生喜歡的背后是思政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挖分析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改進。從2005年站上講臺,趙沛每年的教學方法都是不一樣的,“因為希望每年都有新突破,始終給自己加壓,在‘不滿意’中探索和嘗試,努力做到內容新、案例新、語言新,讓學生喜歡,自己滿意。”
趙沛曾把搜集的糧票帶入課堂,引導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計劃經濟”,也經常結合自身經歷講中國的發展變化。今年他開始嘗試板塊式教學,先是熱點事件解讀,再利用“微助教”讓學生參與討論相關問題,隨后進行“答記者問”,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的歡迎程度超出了他的預期。
趙沛的努力讓思政課堂充滿了溫度和生活氣息,提高了學生在思政課上的抬頭率,也贏得了學生的點頭率,他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曾獲陜西省高校思政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展示一等獎,在網絡上被學生評為“西北大學最受歡迎的老師”之一。2019年4月28日,陜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到西北大學調研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情況時,隨堂聽取了他講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并給予了好評。
在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強教授看來,思政課教師要把課上好,自己對所教的內容先要“真信真懂”,還要“用心用情”“對己嚴格”。讓學生能“抬起頭”“聽進去”,就必須結合學生的特點,讓學生感到思政課不是經院式的,不是從概念到概念,不是從原理到原理的推演和說教。
在思政課程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因其理論抽象、概念艱澀、政治性強而顯得“曲高和寡”,而王強卻以“講好故事,說清道理”的方式,讓他的課堂“別有洞天”。
當下在年輕人中最流行的事情,王強都能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解釋,他把這種教學方法稱為“敘事式教學法”,就是強調講好經典故事、歷史故事、現實故事和身邊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感受、體悟,引發思考,從而主動地在教師的指導下追溯、探索故事的指向及蘊涵的理論、原理,這不僅能激發學生追索知識的熱情,更有助于他們從內心深處真正認同、接受馬克思主義。
“一條條枯燥的原理與現實結合起來,變得有了生命,我也由一個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了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因為故事講述與我們有了親近感,當真正理解這些理論知識后,覺得還是很有用的”……學生在學期末的聽課感受中紛紛留言。
2018年,王強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7年度影響力人物”稱號,他在堅守一線教學中所探索的“敘事式教學法”也被同行所借鑒和學習。在他的帶領、鼓勵和支持下,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構建了“一體兩翼”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堅持集體備課制度,發揮特長,各盡其能,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改革教學方式方法,以自身素養的發展提高了思政課程的吸引力。
一群人的成長是守著“初心”前行
教師的成長是一個學校是否擁有未來的關鍵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齊釗副教授初上講臺時,就以成長為“深受學生喜愛的良師益友”為目標,希望自己所上的思政課能夠具有更強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讓自己的課程成為學生特別想聽、愛聽的思政課,切實提高學生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努力讓自己在科研方面更上一層樓,同時以科研進一步反哺自己的教學。
青年教師的成長是一個學校是否擁有未來的關鍵。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主要從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加強。教學上,建立教研部和學院兩個層面的集體備課會制度,幫助青年教師盡快適應教學工作,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培訓,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思政課“大練兵”,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在科研方面,大力支持青年教師圍繞教學工作開展課題研究,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學院通過舉辦學術講座,召開學術會議,讓青年教師了解學術動態,加強學術交流和溝通。
在西北大學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中的“教授說課”環節,楊洪、許門友、王永智、李建森等長期在教學一線的專家教授紛紛走上“練兵臺”,為全體思政課教師講授“精彩一課”,讓青年教師獲益匪淺。專家教授結合自身所授課程,圍繞具體章節內容,從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過程與設計等方面進行了“說課”。他們依靠豐富的教學經驗,以理論加實踐的方式引導青年教師學會把握大綱、吃透教材,學會結合自身所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升了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我們從多個方面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除了鼓勵教師參與國家、省級、學校三個層次的培訓外,還鼓勵教師‘走出去’多看看,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走出陜西、去過深圳的教師,怎么生動地給學生講解改革開放。我們認為教師有了開闊的視野才能讓學生真正信你講的內容。”王強介紹道,學院充分利用國家對思政課教師的補貼,為教師提供外出考察學習的機會,紅旗渠、張載祠、韓城等紅色教育基地和優秀傳統文化基地都留下了西大師生的足跡。
有著近18年教齡的茍昭赟副教授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2019年,他作為基層教師代表參加了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茍昭赟認為,一個思政課教師和他的課程有著“命定的姻緣關系”。
“當你和思政課程‘聯姻’后,如何用一生很好地走下去?說一千道一萬就是一個用心用情的程度問題。教師對他的教學內容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他才有‘走下去’的內生力。他會選擇合適的方式將他深加工的思政內容很好地傳遞給他的學生,學生也會一眼看出這個思政課教師有沒有用心用情對待課堂、對待自己,這是裝不出來的,這也是有沒有保持‘初心’的表現。”茍昭赟說。
不刻意“取悅”學生,不制造“假熱鬧”,課堂內容有深度、有內涵,就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能真正引領學生,這樣的思政課是茍昭赟一直追求和探索的,他談道:“我們學校的教師都很注重從課程的內涵上引領學生,我也清楚我的短板,不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所以我就只能在內容上比別人準備和融入得更多,在教學中向其他優秀教師學習,相互取長補短。”
“我們一線教師不是只看好自己教學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在學院的引領下,努力讓自己和馬院的大發展、思政的大格局相關聯、相融合。” 在茍昭赟看來,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創設了很好的“倒逼”機制,以網絡慕課、公眾號、移動課堂等貼近學生的多樣平臺促進教師不斷完善自我,在相互欣賞、相互學習中多面開花。
把從事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作為志業,秉持初心,筑牢思政人的“一段渠”,深耕思政人的“責任田”,已經是西北大學思政課教師的共識,他們把立志服務黨和國家、服務學生作為思政課教師職業價值核心和人生價值所在,在教育路上攜手前行,自我成長的同時也成就著學生。
以信仰之光照亮青春之路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
一幅幅山青水綠的自然美景以及洋溢著少數民族歡聲笑語的節日掠影,還有眾多觸動味蕾的特色美食……當法學院大一學生楊暢代表小組用PPT展示家鄉貴州的人情風物時,在座的師生心中產生了“一定要去大美貴州看看”的想法,這是西北大學副教授陳中奇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上“誰不說俺家鄉美”學生參與互動教學環節的場景。
“站在講臺給同學介紹自己家鄉的時候,為家鄉的美麗和變化而自豪。以前我總想走出去,現在回頭認真審視家鄉,看生自己、養自己的家鄉,會有很濃烈的感情在里邊,覺得自己以后還是要回家鄉去的,讓自己的家鄉變得更好。”楊暢說。
陳中奇介紹道,思政課要引領學生成為愛祖國、愛人民的好青年,就要從他們關注的身邊事、身邊人設計教學,以互動參與的方式使他們內心有觸動、有思考,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真情實感,他們才會愿意為家鄉和祖國的美麗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學。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多次談到,在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這一過程中,大學必須要先行發展,必須要更加主動地走在時代前列。我們要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標“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核心要求,大力培養有理想、有境界、有品格、有才華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輸送千千萬萬具有科學求真、守正創新、家國情懷的優秀人才到祖國需要的廣闊天地建功立業。
除了課堂互動,西北大學思政課微信平臺“思想者之家”也“放手”讓學生參與內容策劃和推送。曾有一條名為《假如馬克思也有朋友圈》的推送得到了師生的廣泛關注。馬克思的生活故事,使學生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緣由,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溫度”。“思想者之家”平臺上的故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確立選題后,小組合作搜集資料,設計推送方式。在“思想者之家”講故事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于是這個平臺也就會聚了更多青年“思想者”,凝聚了更多“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馬克思主義故事”的青年力量。
在強化課堂主渠道的同時,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通過開展“流動課堂”,將思政課堂設在愛國教育基地、扶貧一線、工廠社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使青年學子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
在韓城時,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先后參觀了韓城博物館、古城三廟、司馬遷祠和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活動之后,學生表示要將中華民族歷代先賢先輩留給他們的豐富精神財富傳承下去,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自己的青春夢想,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書寫屬于自己的人生華章。
“或許我將來會記不清課堂上老師給我們講了些什么,但我會一直記得老師帶著我們去寶雞眉縣張載祠的學習經歷,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對我的內心觸動很大,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會在社會主義的建設中努力奮進,以自己所學報效祖國,不負時代的歷史使命。”學生王金蕊談道。
2019年6月14日,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杰在《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責任》報告中指出,大學應是“為‘大’而學,因學而大”,要引導大學生關心“大問題”、思考“大問題”、解決“大問題”,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大勢,自覺把個人的成長同國家命運、人類進步結合起來,成為仰望星空思索、腳踏實地奮斗的人。
西北大學的思政課堂就是在“為‘大’而學,因學而大”的思想理念下滋養著莘莘學子,引領他們成長為愛國、愛黨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師生在為中國夢而奮進的過程中,以青春之我融入青春之中國,一群人在攜手前行中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凝聚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這便是教育最美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