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更為私人化與平民化,信息傳播內容更為多樣化和多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處于多元化輿論場域之中,大學生群體作為自媒體的使用主體,其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深受自媒體的影響。自媒體的迅猛崛起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應緊隨趨勢而動,因勢利導,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勢及時代機遇,搶占高校思政教育的自媒體陣地。

[關鍵詞]自媒體 高校 思政教育

信息傳播已進入自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新鮮事物的直接接觸者與先鋒接受者,有著“即時性、交互性、普適性”優勢的自媒體對大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是自媒體固有的“去中心化、虛擬化、不可控性”等特點給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利用自媒體優勢,緊抓自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機遇,直面挑戰,搭建基于自媒體的思政教育主陣地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課題。

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機遇

(1)拓展了思政教育平臺,使思政教育資源更為豐盈

高校思政教育講究的是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平等互動,打破學生對教師、對教學內容所設的心理壁壘,在教育過程中與大學生建立平等、無障礙、互相信任的關系。基于自媒體,思政教育可進一步拓展其教育平臺,集學生之智、應學生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教師可利用自媒體平臺與大學生建立朋友圈,時刻關注學生動態,了解大學生學情與心情,與學生成為朋友,有效融入學生,正確引導學生。此外,自媒體作為新型媒體,可利用自媒體制作多樣化課件,學生可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自主搜集學習素材。以上變化使教育更為多元化,學生的學習更為立體化。

(2)拓寬了思政教育維度,使思政教育方式更為豐富

自媒體使用戶在情感、內容、形式的表達上更為自主且自由,用戶自主選擇并發送實時信息,這種特點與大學生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見表達相吻合。學生可通過自媒體表達思想觀念,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助自媒體對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引導。思政教育主要為單向傳播,學生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影響了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而自媒體作為新型社交形式,在大學生群體中廣受歡迎,借助自媒體的趣味性,可更為自主地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因此,在自媒體中融入思政教育方式是有著極強的針對性與滲透性的。此外,自媒體技術的多元性可為思政教育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方式,如微視頻、各類軟文等,圖文結合、聲情并茂的教育方式燃起了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實效性。

2.挑戰

(1)自媒體內容的繁雜性對大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養成有一定影響

由自媒體特點可知,自媒體信息的傳播者與傳播時間不受限制,即學生從自媒體中接收的信息數量龐大、內容參差不齊,其中不可避免的有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極易影響社會閱歷較少、是非辨別能力尚弱的大學生正確思想價值觀的養成。自媒體中的不良信息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與輿論導向,以及大學生理想信念與政治思想的養成,也增大了學生對正確信息的辨別難度,更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難度。

(2)自媒體信息的海量性沖擊思政教育工作者知識選擇與教授的優先性

自媒體時代,海量信息是其重要特點。一方面,自媒體中海量信息的疊加,個人評論的累積,不同觀念的碰撞與融合,在自媒體平臺中形成了龐大的“信息庫”。多元化的信息反映出的是多樣化的思想及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可給予學生以積極的引導,但錯誤的思想內容卻會混淆大學生試聽,增大了思政教育者的教育難度。另一方面,大學生從微博、微信、論壇、抖音等自媒體平臺中獲取大量信息內容,且這些信息以強大的滲透力進入大學生思想觀念之中,其覆蓋力與影響力遠大于高校思政教育。自由開放的自媒體環境,使學生擁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教師失去了對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的事先篩選的優勢,也難以對學生所接觸到的信息進行梳理與概括。因此,在自媒體時代,信息的海量性嚴重沖擊著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知識選擇與教授的優先地位。

自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

1.豐富思想教育實踐路徑

(1)通過經營自媒體拓寬教育空間

教育工作者可通過經營自媒體,強化自我營銷與自我提升,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如利用自媒體用戶間互加關注的方式,全方位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學生也可通過關注教師,更多地了解教師的人格魅力,打破師生間的屏障,使師生真正成為知心密友,突破傳統思政教育中的“學科”限制。教師也可利用自媒體平臺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如通過開設自媒體公眾號,在其中傳播積極健康的信息,發布學校動態,宣傳學校特色,上傳時政信息,傳播積極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需求發布思政內容。

(2)發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作用

傳播活動中意見領袖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更能影響普通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因此,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英國的David Buckingham在其文章中表達了學校教育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同時也強調在學生不斷接收媒介信息的過程中可利用媒介素質教育弱化媒體中不良文化的傳播,以及負面思想與價值觀念的不良影響。自媒體環境中,意見領袖對于構建平民化網絡公共領域有著重要作用,人們在自媒體中享有更多的話語權。對此,高校可培養思政教育工作者成為意見領袖,使教師成為思政教育的主要意見領袖。

(3)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夯實自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主陣地

高校思政教育中,校園文化是開展思政教育的內動力,對學生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引導與影響作用。在自媒體滲透到高校學生群體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想握住思政教育話語權與主動權,應重新審視校園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意義,利用“議程設置”營造正確積極的思想價值觀念,在校園中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大學生的思想發展。如在校內搭建自媒體教育平臺,選擇集思想性、人文性、科學性為一體的議題,在自媒體平臺或網站設置思政教育部分引導大學生,增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強化校園文化的滲透力。

2.創新思政教育實踐方法

(1)實踐教學法

自媒體時代,海量信息充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充分應用該條件,用其優勢,避其不足,開展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如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查詢知識點解答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當把關人,引導學生明真理、辨是非,自覺剔除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不做憤青,借助自媒體提升自身素養。教師還可針對自媒體中的熱點時事進行講解,讓學生學會在自媒體信息中分辨好壞。此外,教師還可通過樹立典型模范,啟迪、引導大學生,挖掘自媒體信息中的榜樣力量,榜樣的號召力遠勝過枯燥的說教,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榜樣作風與做法,切實提高思政教育實效性。

(2)個別教育法

自媒體環境下開展思政教育除了上述常用的思政實踐教育方法,還可利用自媒體一對一互動的傳播方式,對個體大學生開展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自媒體對于大學生而言就像一部百科全書,詮釋著世間百態,與此同時,也會存在著大量不良信息,對于各類信息,大學生有著不同的信息接收取向,對此,可利用自媒體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對大學生進行一對一單獨輔導,既避免了面對面時學生的尷尬,又可進行單獨教育及引導。

3.提高思政工作者綜合素質

(1)轉變教育觀念,走入學生心中

自媒體環境下,學生自主接收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鑒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需立足實際、轉變傳統教育觀念,關注學生的發展,走入學生心中,增強思政教育在學生中的滲透力。

(2)熟練運用自媒體,提高業務水平

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針對學生學習情況和身心發展特點,創建博客和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在其中發布和思政教育相關的文章,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謝秉宸:《試析自媒體對加強90后大學生思政工作的影響及對策》,《中國報業》2018年第14期,第38-39頁。

[2]張艷波:《自媒體時代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境遇解析與對策》,《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年第3期,第190-193頁。

[3]王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路徑研究》,《新聞傳播》2017年第15期,第48-49頁。

[4]黃莉:《自媒體時代民族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探索》,《貴州民族研究》2016年第37卷第10期,第223-226頁。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