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課堂、研究課堂、開展聽課、評課活動是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聽課就是收集和感受課堂信息。評課就是基于既有的教學信息,圍繞共同關注的問題開展交流與對話,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并通過對教學的反思,以改進教學、提高教學實效為目標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研究活動。聽評課是教師同伴合作研究課堂。聽評課是分享經驗、互惠學習的重要平臺,有利于教師交流切磋教學技藝、 改善教學行為,幫助教師從普通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聽課是評課的基礎和前提,只有聽好課,才會評好課。那么,怎樣才能聽好課呢?

一、科學“觀聽”,邁出教師專業成長的第一步

(一)有“備”而聽,思而有得

只有有“備”而聽,聽課的興趣才更濃,注意力才更集中,目標才更明確,效果才會更好,也會為自己上好一堂課奠定基礎。如果準備不充分,往往收獲會大打折扣。1.熟悉課標,把握教材。熟悉新課標,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了解編者意圖、規定的知識體系,熟知教學內容的重難點。2.預設課堂教學初步方案。如果自己教這節課,有什么困惑與問題。勾勒出大體的教學框架,為評課提供一個參照體系。3.了解學科教改信息。提高聽課的品位,使聽課能站在應有的高度上,敏銳準確地發現教師授課的優缺點。4.準備好聽課的記錄本、教科書、參考書等,確定好聽課時間。 5.最好在上課前就進入教室,選擇能觀察到學生學習的位置,否則只能看到教師教的情況,看不到學生學的情況。6.在聽課前要做到“五心”即“誠心,虛心,專心,細心,公心”。

(二)“教”“學”兼顧,觀聽結合

教學是涉及教師與學生雙邊的活動過程。一節課成功與否,不僅在于教師講了多少,更在于學生學會了多少。所以,聽課者聽課時,既要聽教師的“講”,又要看學生的“學”,做到“教”“學”兼顧,觀聽結合。

1.以“教師”的角色,聽教師怎么講。聽是否講到點子上,課堂教學的教學目標、重點是否突出,詳略是否得當;聽是否講得清楚明白,目標如何實現,如何引導學生復習回顧,學生能否聽懂,教學語言如何;聽教師啟發是否得當,新課如何導入、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手段的選擇、問題探究的設計、練習的設置、課堂教學氛圍如何等。當然,聽課不但要聽,還要看。看教師的精神是否飽滿,教態是否自然親切,板書是否合理,運用教具是否熟練,實驗的安排及操作是否嚴謹,看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

2.要以“學生”的角色,使自己處于“學”的情境中,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課堂。教師活動是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的,因此在關注教與學雙邊活動時,更要關注學生的活動。要看課堂氣氛,學生是否情緒飽滿,精神振奮;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對知識是否主動感知;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維是否活躍;看學生的練習、板演、作業情況;舉手發言、思考問題情況;看學生活動時間是否得當;各類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自學、讀書、書寫習慣是否養成;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如何等。總之,就是看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得如何。反思教師怎樣教或怎樣處理教學內容、怎樣引導、如何組織,學生才能聽得懂、能探究、能應用、會掌握。

3.要以“學習者”的角色,更多地去發現教者的長處和課堂教學的閃光點,以及對自己有啟迪的東西,做到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做好聽課記錄。記錄聽課內容,按先后提綱挈領地記錄下來;記錄時間分配,即各環節所用時間,教師教用的時間,學生學用的時間;記錄教法、學法的選擇與應用;記錄情境創設、過渡的語言、引導的技巧、激勵的方法、組織活動的方式;記錄教師挖掘與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的情況,記錄靈活處理偶發事件的情況。記錄練習狀況、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等。聽課記錄為避免記成“流水賬”,要關注教學環節的設計,關注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關注教法與學法,關注輔助手段的應用與板書設計,關注練習設計的針對性、層次性、拓展性與形式的多樣性,還要認真琢磨教師如何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三)分析反思,余音繚繞

聽過一節課后就應及時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其特點和閃光處,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認識。明確對自己有啟迪、能學會的有哪些,并結合實際,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執教者進行交流切磋,以達到互學互助的目的。

當然,在落實聽課時,我們除了聽本學科的課,還可以聽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課,去汲取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學策略為我所用。這樣,在專業化的征途中,我們就會越走越遠。總之,聽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第一步,我們只有通過聽課,才能讓自己成為專業水平更高的優秀教師。

二、客觀評“學”,科學論“教” ,聽評共進,教學相長

(一)當前核心素養背景下的“轉變” 1.在目標預設和達成上,評課要從關注三維目標轉變到核心素養。不僅要關注學科核心素養,還要關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更加關注課程的育人價值。

2.對教學內容實現的評價,要從關注學科概念到關注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核心素養是綜合性的,跨學科概念對于學生形成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美國的《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就指出了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概念的重要性。當然,學科教學重要的還是要夯實學科核心概念,在這個基礎上,適當地關注跨學科概念。評課中,要關注執教者是否重視了學科核心概念和跨學科核心概念的教學。

3.教學活動的評價要關注實踐。教育部明確提出了實踐育人的要求,而實踐也是提升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途徑。所以,教育在重視探究的同時也要重視實踐。

4.評價教學方式。過去評價一堂課的情境創設,往往看導入環節是不是設計得巧妙、生動,是不是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按照核心素養的要求,情境創設要盡量真實。所謂真實,就不應是虛構出來的,而是在現實生活、科學研究中真實存在的。要實現從關注教師的釋疑解惑,向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轉變。關注課堂如何做到激疑生惑,是否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而去分析解決問題。

5.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要實現從關注評價的促學功能,到關注評價的育人功能的轉變。在這方面,原來我們各種評價的目的都是進一步發現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促進學生的學習,依據核心素養的要求,應更加關注教學中評價的育人功能,評價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還要關注其在情感、觀念、思維等方面的表現。

(二)實施有效評課的方法與技巧

評課效果如何,與方法有關。方法得當,效果就好。否則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因此,在評課的方法技巧上應該注意:

1.抓主要矛盾。一節好課,也不可能盡善盡美。評課中,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應根據上課教師的教學目的,根據聽課的目的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抓住課堂教學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評論。如這節課的目的是探討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課時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不足上,其他方面只作次要問題略提即可。

2.采用多種形式。對于觀摩示范性、經驗推廣性、研究探討性的聽課活動,應采用集體公開評課的形式,通過集體討論、評議等方式,對所示課例進行分析評論,形成對課堂教學的共同評價,以達到推廣經驗的目的。

3.實事求是,注重實效。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節課都有其優點和不足。實事求是就是以真實情況為基礎,以教學理論為依據,不帶任何偏見,恰如其分地評價。通過深入研究和探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問題變成經驗,成為未來教學的亮點。評課者要站在幫助和促進執教者的角度去分析考慮問題,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明確地提出,切忌講假話、亂吹捧,只談成績不談缺點,對一些明顯存在的缺陷不予置評,甚至把缺點也說成優點。這些評課中的不正之風,無論對授課者本人,還是對于參加評課的其他教師,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堅決反對。

4.尊重差異,科學論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對象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環境不同、教學起點不同,采取的教學形式、方法和模式就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評課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據被評教師的實際情況來定。對不同層次學校、不同層次學生、不同授課教師都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課的著眼點。要注意年齡差異,對待老教師要尊重,評課要抱著學習的態度;對于有多年教學經驗的中年教師,要把評課的重點放在教學指導思想方面,對于一般性的問題可以講得概括一點,不要不厭其煩地談論教學的細節問題;對待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評課的重點應該放在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教材的處理、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重點的把握、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手段的使用、課堂教學管理以及教學語言、板書設計等教學基本素質方面,注意不宜太多太深。

5.通盤考慮,凸顯個性。評課時要從課的整體構思與布局進行分析,但不可不分主次,泛泛而談。要有所側重,針對教學的個性特色或創新點進行放大和提升。

6.對話交流,教學相長。通過交談討論、質疑分享,把對問題的認識和見解“顯現”出來,通過對具體問題的深度對話,實現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