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勉縣學前教育:滿足群眾學在家門口的愿望
作者:楊博
發布時間:2019-09-04 11:24:00 來源:教師報
“當時的學前教育可以說是千瘡百孔,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師資緊缺且素質不高,合格率僅為58.9%,持證32.8%,民辦園辦學不規范、理念落后,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等……”陜西省勉縣教育督導室副主任楊永剛介紹道,“三年三輪行動計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并實施的,旨在通過三輪共九年的改革幫助學前教育走出困境,提升辦學質量,滿足人民群眾學在家門口的愿望。
讓“入園難”成為過去式
“家有二寶,相差10歲。大寶上幼兒園時,園所設施除桌椅外只有少量玩具,戶外游戲器械也非常簡陋,孩子的活動形式單一。現在二寶入園了,園所設施設備齊全,環境創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真正成了孩子快樂成長的樂園……”陜西省勉縣幼兒園一位家長向記者講述了兩個孩子在同一個園的上學經歷。
“在改革之前,全縣54所幼兒園,53所民辦,公辦幼兒園只有1所,33名教師,9331名幼兒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教師缺口很大,‘入園難’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徐股長解釋說。“三輪三年計劃”的第一輪(2011-2013年)勉縣啟動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前后投入4710萬,建成獨立設置的各類幼兒園64所,其中民辦50所,公辦14所。到2014年秋季入學,在園幼兒9178人,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從三年前的74.6%提升到了98.13%,基本解決了“入園難”問題。
多措并舉,提升內涵發展
“第二輪三年計劃,我們在縣城周邊新建、改擴建公辦園各2所,基本能滿足城鎮化進程對學位增長的需求,但第一輪招聘和中小學轉崗的340多名教師師資水平不高,許多園辦學不規范等問題依然制約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徐股長介紹說,“第二輪主要就是解決幼兒園的內涵發展問題。”
首先,劃分片區,開展交流。根據地理位置和教育資源分布,將全縣幼兒園劃為4個片區,定期在片區內組織開展觀摩交流活動,促進業務和管理雙提高。其次,多措施,提升園長能力。通過對新任園長崗前培訓、不定期檢查、結對幫扶等,促使新園長加強對幼兒園各項辦園指標的理解和實踐。再次,優化教師隊伍。制定學前教育師資培養培訓計劃,完善培訓體系,通過脫產、函授、遠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學歷層次,利用寒暑假開展學前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等專項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最后,逐園指導,檢查測評。每年從教體局和示范園抽調人員組成專家組,逐園進行軟硬件建設指導,堅持專項檢查和抽查相結合,對于檢查出的問題現場督辦、限期整改,嚴格規范制度管理和建設發展。通過第二輪行動計劃的規范辦學、評定等級、師資隊伍建設等活動,市級一二三類園從9所提升到了61所,學前教育在辦學規模和質量上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特色引領,教育改革指向深入
“園里2017年開設了3D打印課程,感受到這個課程不但開發了孩子的創造力,也極大地豐富了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一位家長講述了勉縣周家山鎮中心幼兒園開設的3D打印課程對孩子成長的幫助。2018年12月,漢中市電教館檢查該園時,對此課程給予了高度肯定,稱其為“目前漢中地區首家擁有創客教室并落實到課程的幼兒園”。
為杜絕幼教“小學化”,勉縣教育局從改換新教材之始就向學校和家長廣泛宣傳、普及引領,督促各幼兒園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實施科學保教,強化幼兒教育“小學化”的源頭治理,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第三輪三年計劃該縣提出各園以特色辦園開展園本教研活動,根據各園實際從特色文化、特色教育、特色管理、特色師資等方面,著力建設至少一個較為鮮明的特色項目,進而實現“一園一特、一園一品”,形成以特色立園、特色強園的發展態勢。
現如今,勉縣“一園一特、一園一品”的發展理念已經“開花結果”,地鋼幼兒園的水墨畫特色、足球特色教學活動,同溝寺鎮中心幼兒園的農耕文化體驗區和元墩鎮中心幼兒園的山水元墩園所文化創建等,不僅有縣級課題的優秀游戲案例成果,也有市級微課評選獲獎。
優勝劣汰,引導民辦園優質發展
從2011年起勉縣通過以獎代補形式鼓勵民辦幼兒園開展升級達標活動,進行一定的資金獎補,截至目前已經獎補資金500余萬元。同時,對全縣公辦民辦幼兒園的行政管理、依法辦園、常規管理、工作業績四個方面23項指標進行全面考核,2017年側重建章立制、2018年側重特色發展、2019年側重工作實績。通過三輪的建設考核、優勝劣汰,民辦幼兒園從計劃前的53所,逐年遞減到如今的39所。這說明,一方面勉縣公辦幼兒園的辦園質量在大幅提升,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另一方面,經歷了近10年的洗禮考驗,民辦園無論是辦園質量還是教育理念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適應了現代教育改革發展,成為了學前教育的有力補充。
對于今后如何繼續辦好民眾滿意的學前教育,勉縣教體局局長唐保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學前教育應該廣覆蓋,讓縣域內所有孩子都能就近接受優質的學前教育,滿足群眾有園上的愿望;其次是普惠性,在符合幼兒園基本標準的前提下體現公益性,滿足家長上得起的愿望。三是有質量,滿足群眾上好園的愿望。四是可持續,形成了持續發展的整套良性機制,確保縣域學前教育發展水平始終在提升中,滿足群眾學在家門口的愿望,提升幸福感、獲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