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瑯瑯書聲中讓經典“詠”流傳——淺談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賀 萍 王彩鳳
發布時間:2019-09-02 15:46: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誦讀經典,我們尋找萬里河山的廣闊;對話圣賢,我們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隨著國學熱的回歸,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持續推進,經典誦讀活動已經深入大中小學。在國家層面有教育部、國家語委、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華誦”經典誦讀行動,新編部編版教材也增加了經典古詩文的篇幅數量,“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電視節目讓經典誦讀從校園走向全社會,普遍形成誦讀經典的良好風氣和氛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做好經典誦讀,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對做好經典誦讀有一些實踐和思考,在此拋磚引玉。
一、經典誦讀,選好合適的內容是基礎
竇桂梅在分享學校育人經驗時談到:“我們一直在提倡,用兩座燈塔照耀我們中國的小朋友們,一座就是我們經典的中華傳統文化,這是最高處的遠方燈塔,一座是經典的現當代兒童文學,這個‘文學’有詩歌散文,還包括科幻作品,是泛文學,近處照耀走好路,遠處照耀走好價值觀,這是我們立人的核心和支柱。”竇桂梅校長談的經典,一方面指優秀的傳統文化經典即大家泛指的國學經典,另一方面還指現當代的優秀詩文。我認為在經典誦讀的內容選取上就要像竇桂梅校長說的那樣古今兼顧,此外還要中西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古今中外的經典文本中感受文化的多樣性,開闊視野,豐富語文學習的感知體驗。
當經典誦讀的文本確定后,我們就要依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取適合學生誦讀的內容,在誦讀經典的同時達成本階段的語文學習目標。比如,一年級入學的學生在幼兒園基本都接觸過《三字經》《弟子規》,幼兒園階段學習的時候不識字,只會背誦,而小學后開始識字,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拿出《三字經》《弟子規》文本來識字誦讀,再加上巧妙生動的講解,德育也潛移默化地滲透其中,教學目標就能達成。
根據實踐經驗,教師對國外文本和現當代文本的選擇,往往會覺得“無從下手”。筆者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選擇這類文本的時候,多選擇兒童詩,這樣學生易于接受,也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我選擇的文本是由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主編的《現代詩歌教育普及讀本》《中國經典童詩誦讀100首》《外國經典童詩誦讀100首》,這些小詩文本短小,孩子們讀起來郎朗上口,甚至有學生自己也寫起了小詩。
二、在誦讀技巧中,感知語言表情達意的豐富性
要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感,教師要在經典誦讀中指導誦讀技巧,尤其是對古文詩詞的斷句停頓、語氣輕重、語音的速度要有詳細的說明分析、規范領讀,在現當代詩歌中更要引領學生在誦讀中體悟作者的感情。
在學生掌握了一些誦讀技巧后,筆者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經典文本,讓學生對比誦讀,體會作者心境不同誦讀語氣和語調的變化。如同是杜甫的詩歌,《絕句》和《春夜喜雨》就很輕快明朗,而《春望》則要用沉重緩慢、憂郁無奈的語氣讀出作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痛。在高年級學生讀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時候,讓學生以多種方式嘗試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揮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讓學生在誦讀對比中,找出最適合體現作者情感的誦讀方式,這種嘗試也提高和保護了學生開展經典誦讀的興趣。
三、歸納分類,活用經典
經典誦讀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文學功底,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亦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格德性。而在語文學習中,對經典誦讀成果的靈活運用,則更能提升學生繼續開展經典誦讀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將好的字詞語句摘錄下來,一段時間后,引導學生分類。當學生把自己摘錄的相關內容以主題歸類后,我會在語文課堂上開辟時間,讓學生分享自己摘錄的內容,先是有感情地朗讀或者背誦,再分析說明為什么喜歡,這樣的“經典誦讀”讓學生動口、動手,也動腦,是對文本的復習,能加深記憶,也能相互交流,之后的寫作練習中也能有意識地靈活運用,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有效途徑。
此外,筆者還發現,通過經典誦讀能共建良好家風,助推家校教育合力。每當家長告訴我孩子在家里背誦經典詩文,他們被內容吸引,孩子就會主動教他們背誦,全家其樂融融地背誦經典的時候,作為教師的我是欣慰的。教育的目的不就在此嗎?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經典誦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還承載著豐富的教育內涵,而我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用心探索,在不斷學習中實踐嘗試。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六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