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薩朗”與課程融合的探索與思考
作者:張 俊
發布時間:2019-09-02 15:04: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多方保障課程實施
寧強縣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境內有長江的兩大支流漢江和嘉陵江形成的復雜水系,蜀道之一金牛道穿境而過,山川河谷構成了這個山區縣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寧強原名寧羌,明洪武31年在現在的縣城所在地設置寧羌衛,明成化20年升為寧羌州,民國31年改寧羌縣為寧強縣,于右任曾為寧強縣題贈“安寧強固”四字,而寧強的民間音樂舞蹈藝術活動,可追溯到夏商時代。
寧強縣全縣人口34萬余人,由于其所處的特殊地理、軍事位置,形成了當地人民群眾勞動生活、民俗民情、語言聲調等諸多方面所獨有的特點。結合實際,我們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積極開發校本課程,著力打造羌族地方文化特色。
一是加強師資力量。藝術教育是以實踐活動為核心的教育,只有師資保障到位,發展才能跟得上。為適應新的教育需要,我校近年來堅持面向全縣招聘優秀藝術教師來校執教;聘請校外藝術輔導員;邀請藝術專家定期來校指導藝術教育工作,補充學校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
二是對羌族“薩朗”歌舞文化元素進行梳理,提取民族文化元素,結合小學陽光體育活動,創編具有民族文化特色、適合兒童身心特點的羌族韻律操,為兒童身體鍛煉提供更多選擇,為羌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是結合傳統羌族文化研究兒童體能,兼有“活化”傳統文化、豐富陽光體育活動內容、提高教育效能等多重功能。
總之,把羌族文化元素與學生大課間活動相結合,可以讓豐富多彩的羌族文化以體育的方式深入滲透到小學教育中去,讓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得到多渠道、多方面的傳承與發展。
二、夯實大課間活動,編創羌族特色韻律操
《樂典·通典》:“舞也者,詠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動其容,象其事,而謂之為樂。樂也者,圣人之所樂,可以善人心焉。”有歌就會有舞,羌族眾多的民歌派生出眾多類型的舞蹈,且具有傳承性,古典與地方風韻特色濃郁。陜南羌族地區的民間舞蹈可追溯到商周時代,羌族薩朗最大的特點就是邊歌邊舞。為此我們扎實開展好大課間活動,開展好“羌舞走進大課間”活動,建立了完備的保障體系,在全校推廣學跳校園羌族韻律操活動,突出學校的藝術特色。
首先,明確規定大課間活動時間。其次,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大課間活動,規定課間活動教師不僅是組織者,也是指導者和參與者。再次,實行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師生參與大課間活動的積極性。最后,進行考核激勵,大課間活動情況和效果納入少先隊活動積分,并納入班級質量考核。通過大課間評比制度,保證大課間活動順利開展。
三、開辟第二課堂,傳承羌族優秀歌舞藝術
活動是學校藝術教育的最好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羌文化藝術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展特長、彰顯個性的搖籃。突出“主動”與“活動”,強調學生在藝術活動中的實踐性和創造性。為此,我們開設羌文化社團——羌歌社團、羌繡社團和羌舞社團,外聘教師定期來校進行指導和教學。
在此基礎上,為防止社團活動流于形式,要求做到“四定”“三有”“兩落實”“一獎勵”, 保證學校藝術教育健康發展。“四定”即定內容、定地點、定時間、定專人負責;“三有”即有計劃、有檢查、有總結;“兩落實”即活動保障落實、崗位目標落實;“一獎勵”即評選校園“風采之星”,力求做到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得到激勵、增強自信,形成進步的動力、發展的活力。
教學中,羌娃們身著漂亮的民族服飾,或載歌載舞,或靜坐刺繡,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羌繡作品、一個個生動活潑的舞蹈作品,讓學生的個性在活動中完善,技能在活動中形成,特長在活動中發展,素質在活動中提高。
四、堅持活動中延伸,打造羌族文化藝術精品
通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在藝術教育方面成果顯著。先后創編舞蹈《云朵上的羌娃娃》《歡騰的羌寨》《漢水歡歌》等藝術作品,在全縣大型活動中表演。音樂情景劇《羌寨四季》獲得寧強縣中小學藝術展演二等獎、陜西省中小學第四屆藝術展演三等獎。舞蹈《羌娃羌韻》獲得陜西省中小學第五屆藝術展演二等獎。
課內打基礎,重在普及,課外搞拓展,重在提高,在打造羌族文化藝術精品的過程中,培養了藝術人才,促進了音樂課程教學改革。學生在濃郁的本土音樂文化滋潤下,綜合能力大幅度提升。我們深刻感受到了藝術教育在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校園文明程度上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我們堅持在總結中反思昨天,在收獲中把握今天,思索特色教育精彩的明天;我們堅信學校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的藝術教育目標會呈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們期待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能成為校園一大亮點!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寧強縣北關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