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清華大學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談教育,運用了概率的“均值”與“方差”兩個概念,道出了中國教育好在哪里,問題在哪里。他談到,因為改革開放需要模仿,“均值”高是好事,但不能一直延續到今天還追求“均值”,導致優秀教師在一個模板內工作,被管理,沒“方差”,引領教育看誰能用巧勁透支體力,不用思考育人育心。

凡人類都知道,教師應該是讀書的集合,如果當老師的不讀書,那么,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人讀書了。一個民族不讀書,就不可能成為強大的民族。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中共中央今年要求全黨務必“學習強國”。這就是針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不讀書而做出的非功利性的決定。一個執政黨決定用讀書來提升自我精神內涵,必將引領民族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到了基層,有領導為了表政績,使“學習強國”變味了。按理來說,教師即使沒有“學習強國”的要求,也應當加強學習,可政治化了,導致不少教師產生抵觸情緒,把學習當任務,應付了事。

客觀地說,時下教師不讀書的現象非常普遍。因為不讀書,不說能正確理解教育的本質與內涵,就連專業化發展也成了空中樓閣。尤其是中國式的應試教育早已將教師們牢牢地束縛于分數教學上,嚴重地阻礙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致使教師工作中除了功利還是功利。當教師們發現讀書要花錢費時,又對分數教學毫無益處,必將逃避讀書,文化生態也就更加惡劣了。

在中共中央要求全黨“學習強國”之日,教師們仍跟往常一樣地過著功利的日子,根本沒有考慮讀書,甚至連讀書的概念都沒有,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3.0教育時代——核心素養教育,如果大多數教師還不明白2.0教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過程與方法,依然停留在1.0教育時代——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那么,我們培養的學生就不能與21世紀的人才需求相適應,民族復興的夢想就很難完成。

教師不讀書,不僅會匯入庸眾的群體,也會直接造成中國教育的潰敗。瑞典學者托斯坦·胡森(Torsten Husen)指出,“如果我們把學生成績(不管是怎樣測量的)作為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指標的話,那我們就過于簡單化了……。人們期望學校有助于學生形成某些行為和態度,使學生能恰當地欣賞民族文化,行為受道德的和審美的價值觀指導,從而成為負責的、合作的、參與的和獨立的公民。”也就是說,中國教育如果不培養和諧大寫的人,就必定會墮落成簡單的分數教學,也必定與教師們的不讀書狀態有關聯。

不讀書的人總會夸夸其談,比金錢,比工作,比享受,比著比著,世界就變得貪婪,教育因此也就成了貪婪的孵化器。

作者單位 河南省羅山縣教育體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