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聯4》到“何以為家”
作者:田玲 寶雞高新中學
發布時間:2019-08-21 15:36:0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今天,“五四”青年節,時間都貢獻給了我們家的新晉“女青年”。美好的一天從為人家洗刷刷開始,用陪吃陪喝接龍,以購買各種小玩意取悅,再輔以觀影結束,算是提前過了十五歲生日。
事實上昨天傍晚,為了兌現承諾,已經陪看了《復聯4》。請盡情發揮想象,猜猜一個困得在寶雞南站出高速卻差點把車開到天水去,且英語水平欠佳,還沒有看過復聯一二三不知劇情,又忘戴眼鏡而且暈3D的近視眼,是如何艱難地為了信守承諾陪姑娘看完一部場面火爆的大片的。總而言之,我沒看懂個啥,有種既浪費電影票又浪費時間的無以倫比的濃重惆悵感。
今天,這場電影,下午只有這一個場次,不像《復聯4》那樣爆滿,卻戳中我的淚點。
女兒也挺難過:“應該昨天看《何以為家》,今天看《復仇者聯盟4》,說好了今兒提前過生日,電影卻看得人好傷感。”
“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我很想知道這次我倆感觸是否接軌。
“說實話,我覺得贊恩好勇敢。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帶著剛滿一歲的小孩子,獨立支撐了那么久。我肯定做不到。”
“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做到。”我拉著她的手,“從電影院出來,覺得生活好幸福。”
“贊恩挺成熟的,他竭盡全力保護妹妹,而且早早看清了房東的不良企圖,并想幫助妹妹逃走,雖然沒能阻止,可他真的很有辦法。”女兒繼續發表自己的看法。
“嗯,他確實很有辦法,也很善于去解決問題。盡管貧困的生活給了他很多折磨,可他真的很厲害,能想到各種辦法。關于這一點,哪個情節讓你印象很深刻?”
女兒想了想,說:“他搶了人家的滑板車,綁上一口鍋,把黑小孩裝在鍋里拉著出門。還有,為了謀生,他用藥品制作那種類似興奮劑的毒水去兜售。”
“對,確實如此。他還很會哄小孩,用鏡子反射動畫片自己配音給他看。”說實話,十二歲的贊恩,在苦難的生活面前所表現出的堅忍,在冷酷的人生中展現出的溫情,對父母和社會的控訴都讓人為之動容。
一個生活在貧民窟、感受過關愛的男孩贊恩,一天到晚以賺錢養家為己任,想上學都得不到機會,這恐怕是黎巴嫩和敘利亞這些國家窮子的常態吧。女孩薩哈,不過十一歲,初潮剛至,幾只雞的代價,便成了父母換取片刻安寧和些許口糧的交易品,嫁給中年男人為妻,最終致死,讓人不寒而栗。得知真相的贊恩揮刀對這個混蛋相向,哪怕自己鋃鐺入獄。
我無法苛責贊恩的父母,他們自己都屬于黑戶,沒有身份證明,解決不了溫飽,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在貧困線苦苦掙扎。當他們得知兒子起訴自己時,內心也不好過,法官給了他們辯白的權利,借他們的口告訴我們,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幾乎連生活都無法維持。
我再一次覺得,孩子其實比成年人更理性,更樂觀,更溫暖,更有希望。贊恩和市場上偶遇的女孩,即是證明。我不想去談論中東局勢之類,只在影片中汲取對生活的熱愛。
影片沒有“復聯4”那樣氣勢恢宏的場面,不存在什么特效和高科技,也看不到英雄和救世主,只是用生活原本的色調,一筆一筆涂抹開去,在人們心底掀起驚濤駭浪。小時候,母親常常跟我講:“高臺教化人。”意思就是那些個在臺子上演的戲,都是為了教化人的。如今,娛樂之風盛行,教化人的片子,并不多見。
何以為家,家在何方?沒有身份,沒有歸屬,連年齡都是靠醫療檢測判斷出來的。還好,贊恩的身份證照片,定格在微笑里。他無疑是幸運的,被發現,被接納,人生軌跡從此改變。然而,其他的孩子呢?
張愛玲說:“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愿,更多的“贊恩”和“薩哈”,被這人世間,溫柔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