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書店不能脫離大學的精神氣質
作者:譚影子
發布時間:2019-08-06 09:06:18 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辦校園實體書店。
在很多人心目中,校園書店是校園重要的文化設施。近年來,不少大學的校園書店開始轉型,從老破小到高大上,從粗糙質樸到文藝清新,成為校園的一道風景線。不過,面臨網絡書店、電子書等因素的沖擊,校園書店外觀上的變樣,并未帶來人氣的顯著提升。
以筆者所在大學為例。多家校園書店被整合為兩家。重建后,書店規模更大、地段更好、裝修更高級。可是,我每次路過時,透過明亮的玻璃幕墻,經常發現里面少有人跡,書店為讀者閱讀安置的精致蒲墊時常空著。偶爾去一次書店,大多顧客是校外觀光人士,本校學生反而少。校園書店幾乎成了紀念品店和觀光景點了。
書店更大了,環境更好了,為什么大家卻不去了?根本原因在于新開的校園書店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設計,大家不需要它了。在網絡書店、圖書館能滿足學生大部分閱讀需求的情況下,校園書店填補著閱讀需求的兩極:一類是急需的教輔資料,例如上課要用的參考書、練習冊;另一類是閑暇時刻的課外閱讀,在沒有明確閱讀任務的情況下,逛逛校園書店。
我校新書店雖整合了原教輔中心,但教輔資料的種類、細分程度卻不如從前,開學季的打折促銷活動也杳無音訊。據身邊同學反映,原小書店老板經營多年,與學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還經常與同學們分享本人搜尋的舊書、絕版書。新書店則依靠外聘收銀員、服務員做日常管理,與學生交流很少,缺少人情味。小書店關閉后,校園書店不再是學生擴展閱讀興趣的場所了。
重重壓力下,校園書店難以找到自身的定位,漸漸式微,究竟如何轉型?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得回到學生的需求上來。與網絡書店、校外書店相比,校園書店與校園生活、校園文化的接近性最高,也是其獨特優勢與立身之本。
例如,學生的教輔資料需求應為校園書店的規劃重點,可以聯系教務、教師列出書單,按照專業、方向、課程分門別類,方便學生選購,并推出打折促銷活動。對于可以循環利用的經典教材、教輔,校園書店可以開展二手書回收和二次售賣,促進舊書流通。校園書店還不妨開發建立線上選購、線下提書、閱讀意向統計、學生閱讀大數據等信息系統,為學生提供更便捷的閱讀、選購服務。在拓展學生閱讀興趣上,校園書店還可以聯系學生社團,舉辦讀書會、小規模講座、讀者見面會等。讀書、購書并舉,弘揚書香文化,讓書店與學校的文化氣質、學生的精神生活緊密地融合在一起,讓校園書店有靈魂、有生氣。
校園書店裝飾精美當然是好事,但其不能是咖啡廳、西餐廳、自習室、畫廊等形態的簡單相加。用服務師生的態度辦校園書店,讓書店真正被大家需要,浸潤大學的精神氣質,方是正途。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雖是陋室,也溢滿書香。
附: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教發廳〔2019〕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學校:
中央宣傳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出發〔2016〕46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來,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受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數字閱讀和網絡購書的沖擊,部分校園實體書店仍然經營困難。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部署要求,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建設和健康發展,現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深刻認識進一步支持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重要意義。校園實體書店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在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支持校園實體書店高質量發展擺在高校思想政治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是貫徹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對于高校落實“三全育人”職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地要加強領導,指導高校根據本校實際,建立健全由學校領導牽頭,宣傳、資產、財務等多部門協同的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分工,細化落實各項支持措施。
二、明確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各地各高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牢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兼顧校園實體書店文化服務和產業經營的雙重屬性,以改革創新提升市場活力,以多元發展增強經營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盡快補建,基本形成全國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發展與全社會實體書店的總體布局、服務功能相匹配,主業突出、各具特色、多元經營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滿足高校校園日益增長的多樣文化需求。
三、加強校園實體書店的建設規劃和扶持力度。各高校要將校園實體書店納入校園建設總體規劃,綜合考慮校園面積、功能分區、人流分布、交通便捷等因素,為校園實體書店提供規模適度、位置適當的經營空間。大學城和高教園區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統籌規劃所轄區域校園實體書店的布局,鼓勵資源共享。高校要積極提供便利條件,從場地租金、水電費等日常運營費用方面對校園實體書店給予必要的減免優惠,根據實際情況在設備設施投入方面給予一定的支持,以保證校園書店服務功能的穩定性和長效運營,對長期堅持立足校園、服務師生的優秀校園實體書店給予獎勵。同時,各地要支持、指導符合條件的校園實體書店積極爭取扶持政策和專項支持資金。
四、引導校園實體書店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各地各高校要推動校園實體書店不斷加大優秀出版物供給,發揮實體書店傳播先進文化陣地作用,采購供應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重點出版物、提高師生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優秀出版物。鼓勵校園實體書店針對本校學科專業特點和師生實際需求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強化專業、特色服務,做精做大細分市場。要積極引導、加強協調、提供條件,支持有條件的校園實體書店依法依規開展二手圖書的回收與經營,為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創建“綠色學校”和“無廢城市”作出積極貢獻。指導校園實體書店把好選書關,確保正確導向,提升圖書品味,引導讀者健康閱讀。
五、打造開放多元、特色鮮明的校園實體書店。充分調動社會企業、社會資本進校開辦實體書店的積極性,支持有品牌優勢的連鎖書店進校園做優做強,鼓勵多元業態、多種所有制良性競爭,不斷提升校園實體書店的創新力和競爭力。積極引導和支持校園實體書店在經營模式、空間布局和環境營造方面科學調整,打造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空間。支持校園實體書店積極承擔政府和高校文化建設相關工作,開展讀書會、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文化活動,努力探索把校園實體書店建設成集圖書銷售、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鼓勵校園實體書店參與文化扶貧和其他社會公益活動。
六、促進校園實體書店與圖書館、出版社和后勤服務實體互動合作。鼓勵高校圖書館、出版社與校園實體書店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準確掌握師生需求,利用好圖書館資源優勢拓展實體書店經營空間。鼓勵高校出版社開辦“前店后廠”式的讀者服務場所,支持高校出版社的讀者服務部、教材代辦站拓展經營范圍,改善設施環境,提升服務能力。支持校園實體書店與后勤服務實體共建書香餐廳、公寓書屋等,將圖書展示、閱讀、銷售與學生生活服務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校園書香生活產品和環境。
七、促進校園實體書店提升信息化經營管理水平。支持校園實體書店積極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閱讀和網購圖書的沖擊,在發揮實體書店不可替代的空間優勢的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拓展網絡發行銷售業務,推動實體書店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訂店送”和“網訂店取”等形式的圖書配送業務,實現線上線下精準對接、融合經營、協調發展;鼓勵實體書店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增強店面展示功能。力爭到2020年底,在全國范圍打造一批獨具高校特色的“校園智慧書店”。
八、支持校園實體書店與勤工助學和創新創業工作相結合。各地各高校要積極落實國務院關于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和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支持校園實體書店為大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支持將校園實體書店建設納入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辦校園實體書店。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一定數量勤工儉學、實習實訓和創業機會的校園實體書店,高校要指導和幫助其爭取相關創業扶持政策。
九、嚴格規范校園圖書經營秩序。各地各高校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校園實體書店的監督管理,引導校園實體書店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堅決打擊侵權盜版、制售非法出版物等違法違規行為。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規范圖書市場秩序,完善圖書市場價格管理機制,打擊惡意打折、無序競爭行為,為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教育部辦公廳
2019年7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