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統編教材厚植紅色基因
作者:單慧粉
發布時間:2019-08-02 08:32:35 來源:中國國防報
92年風雨兼程,92年鐵血榮光。今天,我們迎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2周年紀念日。
仰望軍旗,聆聽軍號,一個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經典戰役,一段段風云激蕩的革命歷史,時刻提醒著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如今,英雄先輩的故事被編入教材中,教育著大江南北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讓他們從革命精神中感知責任使命,在歷史坐標中強化時代擔當。
據教育部消息,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由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將在全國實現全年級全面覆蓋。2017年9月,教育部統編教材正式走進課堂,3年過渡期后,此前在3個科目上使用了多年的“一綱多本”教材將全部告別課堂,成為歷史。這是自2017年7月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以來,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大事。
這是一項事關億萬人的工程。統編教材中,注重紅色經典,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加展現新時代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的文章,讓青少年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中,感悟軍人的使命與擔當。
英雄故事編入教材,滋養著大江南北的學子,他們的精神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你曾在課本上讀過哪些軍人故事?”
“楊靖宇、趙一曼、劉胡蘭、趙登禹、狼牙山五壯士、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鋒……”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可以無限地開列下去。他們的故事穿越時代,他們的精神超越時空,已經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教材則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教材中的許多軍人形象是三代人的共同記憶。對90后、00后年輕一代來說,祖父母讀的是新中國前4套統編教材,父母讀的是恢復高考后的第5套至第8套教材,自己讀的是千禧年后新課程改革后的第10套和第11套教材。從第1套統編教材開始,岳飛、林則徐等民族英雄,劉胡蘭、董存瑞等革命烈士,雷鋒等英雄模范就作為民族精神的代表,出現并一直保留在課本中。
據統計,在教育部統編的語文教材中,小學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狼牙山五壯士》《金色的魚鉤》《清貧》《囚歌》《黃繼光》等革命傳統選文40余篇,初中有《沁園春·雪》《紀念白求恩》《梅嶺三章》《老山界》《白楊禮贊》《回延安》等革命傳統選文30多篇。教材中既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領袖,也有江姐、趙一曼、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王二小等英雄人物,還包括老一輩革命家的作品。
翻開最新的統編教材,一個個生動的軍人形象躍然紙上:
“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收錄了《朱德的扁擔》一文,短短200余字,將朱德在艱苦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身先士卒、與戰士同甘共苦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這是讓人揪心的一幕。診所里,一個眼睛受傷、因擔心影響腦神經而拒絕打麻醉劑的軍人,一位雙手顫抖、汗珠滾滾的醫生。軍人一聲不吭,手術完還談笑風生地告訴醫生,“我一直在數你的刀數”“七十二刀”。這是收錄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軍神”劉伯承的故事;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1941年秋的某一天,狼牙山上響起壯烈豪邁的口號聲。5名戰士為掩護群眾和主力撤退,毅然決然把日軍引向絕路,在確認群眾和部隊主力安全遠去后,縱身跳下萬丈懸崖。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記錄了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讀完蕩氣回腸,讓人刻骨銘心;
……
為有犧牲多壯志。革命戰爭年代,軍人以“捷報飛來當紙錢”的大無畏精神、不怕流血犧牲的獻身精神,在血與火的抗爭中,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詩史,由此孕育出的長征精神、上甘嶺精神、延安精神等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價值瑰寶。半個多世紀過去,英雄的故事編入教材,滋養著大江南北的學子,他們的精神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英雄形象根植校園,樹起總體國家安全觀,強化青少年國防意識
翻開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有這樣一幅照片:一位20歲左右的戰士,頭戴軍帽,身著軍裝,面帶微笑,挎包邁步……雷鋒,一個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一個永遠激勵人們公而忘私的形象。
從1963年全國掀開學習雷鋒精神的熱潮起,雷鋒的事跡就進入課本。之后,《雷鋒日記》《做革命事業的螺絲釘》《雷鋒在工地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等文章,將雷鋒為人民服務的高尚精神、吃苦耐勞的淳樸本色呈現在青少年面前。最新的統編教材中,以聽故事、朗讀詩歌、開展拓展活動等形式,引導學生傳承雷鋒精神。
作為全民族珍貴的精神財富和紅色基因,革命戰爭年代的優良傳統,在和平時期依然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統編教材在收錄經典紅色篇目、突出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還收錄許多描寫和平時期繼承和發揚優良革命傳統、克服困難保家衛國和甘愿在平凡崗位奉獻青春的課文。
語文教材五年級新收錄一篇名為《小島》的課文。我國南海有一座小島,這里樹少、草少、土少,卻駐扎著一群守島戰士。由于主要吃罐頭,有的戰士上島后,就會牙齦潰爛、嘴里起泡。戰士們由北方的大棚得到啟示,各自從老家背土、拿蔬菜種子在小島種菜,那綠油油的菜地竟構成一幅中國地圖。全文塑造了一群日夜堅守海島、獻身國防的戰士,一名關心戰士、不搞特殊、不給海島添麻煩的將軍形象。
除了語文教材,新統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集中展現和平時期軍人的默默奉獻和負重前行。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在“不屈的抗災精神”一目中,圖文并茂地講述了重大災害發生時,解放軍官兵奮力營救人民生命財產的感人事跡;在“中國為和平作貢獻”一目中,生動講述了“云中哨所”的故事,展現了戍邊官兵守衛邊疆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忱。八年級在“堅持國家利益至上”一目中,介紹了坐落在廣西大山深處的尖峰嶺國防民兵哨所,陸之方一家兩代人守衛祖國邊疆的事跡。六年級、九年級多冊介紹中國維和部隊在海外參加維和行動,為保衛世界和平作出貢獻,楊樹朋等戰士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向青少年講述和平時期軍人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守衛祖國海疆的英雄事跡,對于青少年強化國防意識,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具有重要意義。”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郭戈說。
英雄精神激勵后代,尊崇軍人、崇尚英雄成為風尚,激勵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
“繞艦一轉彎,二轉彎,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鉤,殲-15艦載機像凌波海燕,輕巧靈活地調整好姿態飛至艦艉后上方,對準甲板跑道,以幾近完美的軌跡迅速下滑……”
萬眾共注目,一著驚海天!這是一次鐫刻在共和國史冊上的飛行。2012年11月23日9時8分,搭載著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殲-15戰斗機成功著陸遼寧艦。那一刻,舉國為之歡騰。時針回到1949年4月23日,伴隨著渡江戰役的隆隆炮聲,新中國人民海軍正式誕生。半個多世紀篳路藍縷,半個多世紀迎風破浪,帶著創新的勇氣和智慧,帶著強軍的責任與擔當,人民海軍實現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選入《一著驚海天》一文,這篇課文用細膩的筆觸記述了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的過程,向學生們展示了人民軍隊在創新中不怕犧牲、勇于探索的精神。
同遠洋航海一樣,飛離地球、遨游太空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夢想。在中國古代,早就流傳著嫦娥奔月、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傳說。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航天事業呈現出勃勃生機,從人造衛星到“神舟”系列飛船,再到“嫦娥工程”。老一輩航天人堅定航天報國的信念,孕育出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東風精神”。
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收錄《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讓學生了解當前科技發展動態,感悟創新精神以及勇于實踐的探索精神;語文七年級新收錄《太空一日》一文,這篇課文選自“航天英雄”楊利偉的自傳《天地九重》,以坦率和真摯的語言,講述了自己進入太空的所見、所聞、所感,展現了危險與痛苦、緊張與焦灼、恐懼與勇敢交織在一起的心理狀態,這種科學嚴謹、實事求是、不怕犧牲的載人航天精神,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語文八年級還推薦閱讀報告文學作品《飛向太空港》,該書反映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展現了航天人勇于進取、不斷攻堅克難的智慧與決心。
殤思歷史,展望未來。“統編教材通過講述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事跡,展示我國國防現代化成就,激發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感,激勵學生尊崇軍人、崇尚英雄,幫助學生打牢‘中國底色’,將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