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歲的胡榮是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文林學校一名普通教師。經常加班至深夜,與團隊教師一次又一次地“地毯式”磨課,是她近半年多來每日的“日常工作”。以前,胡榮從未想過在這個年齡會“從頭再來”與年輕教師賽教。如今,回想這個過程,她覺得既充實又滿足。

在咸陽,和胡榮一樣奮戰在教育一線的教師有很多,她們因為咸陽市為教師成長鋪就的“金光大道”變得更加有追求、有目標。一批批的名師也讓這條“金光大道”越來越寬。

啟航:教師從教學實踐中不斷成長

咸陽市的優秀教師不是“評選”出來的,也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2000年9月,咸陽市秦都區中華路小學成立,這所最初只有2名省級教學能手的學校如今依靠“自我成長”,擁有省級教學能手18人、市級教學能手19人。談到如何讓教師隊伍如此快速壯大,中華路小學校長李瀟說:“這得益于我們學校良好的教師成長環境,老師們在參賽之前,都會由名師工作室的前輩帶著,進行‘地毯式磨課’,所有人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都毫無保留,這使我們的學校形成了愛聽課、愛課題、愛參賽、愛研討的氛圍。”

咸陽市高新一中化學教師習曼麗是在教師骨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代表。1999年參加工作的她于2012年參加省級賽教,成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并成立省首批教學能手工作站。一年后,她被直推成為省級優秀站長。在別人看來,習曼麗仿佛搭上了政策的“快車”,其實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十幾年時間,靜下心來,認真看書學習踏實學習:“在2012年參加省級賽教后,我將前10年積累的東西都拿了出來,才成就了現在的自己”。

“我要做后勤主任里教課最好的人”,咸陽市第二初級中學教師米峰每周有12節課的教學任務,還兼任著學校的后勤主任。2014年米峰被評為陜西省優秀教學能手,2015年他由省優秀教學能手直推為省學科帶頭人。原本學地理專業的他不斷突破努力,成為了一名優秀歷史教師。米峰說:“我認為‘三級三類’教師體系給我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教學有了更好的氛圍,也讓我不斷在課堂中有了新的想法,不斷發展。”

咸陽市每年教學能手的選拔都要從區級逐級比賽,秦都區教育局副局長許銅柱認為:“這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常學常新’的過程,從客觀上提升和拔高了教師的專業能力。”如何從源頭避免“靠關系”“走人脈”等不公平現象?許銅柱介紹,秦都區會挑選不同學科領域的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等責任心強、公平正派的學科專家擔任評委,并在賽前做好保密工作。在這樣的選拔體系下,秦都區涌現出省特級教師10名、教學名師5名、學科帶頭人20名、教學能手139名。

領航:名師帶動輻射影響更多教師

咸陽市的教育平臺上聚集了這樣一群佼佼者,他們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把思想、經驗、方法推廣,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擴大了名師效應,產生了教育效益。

陳阿莉,從淳化山村默默無聞的教師到如今省教學能手、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名師,被大家稱為“大滿貫”教師。談起現在自己的主要工作,陳阿莉說:“曾經的我是先成長自己,現在我要去幫助別人,做好幫扶工作,讓資源共享”。她始終情系農村薄弱學校,在負責的兩所淳化縣定點幫扶學校中培養出了淳化縣第一位省級教學能手,從2004年至今,已經作了教師專業成長相關主題講座220場,受益教師達5萬多人。

劉欣是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1994年參加工作后她便在中華路小學一路成長,同時也將中華路小學的精神秉承下來,認真幫助年輕教師。作為“劉欣名師工作室”負責人和秦都區小學語文三類骨干教師評定小組評委兼組長,劉欣對于每位成員都進行了聽課評價和“地毯式磨課”。劉欣說:“我會嚴厲地指出他們在練習中的不足,一點余地都沒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每一位參賽老師才能真正做好準備。”從課堂講學到板書設計,劉欣陪著參賽教師們一點一點磨課,直到課程達到參賽標準為止。

從個人到團隊,咸陽市秦都區充分發揮名師輻射帶動作用,并成立了教育發展聯盟,聯盟以“一長執二校、強校幫弱校、城市幫農村”為工作思路,以“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輻射的中心、師生的益友”為發展藍圖,拓展教育研究空間,搭建交流平臺,構建學習共同體,通過教育聯盟充分發揮著名師的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為該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作出了貢獻。據統計,咸陽市共建成省級名師工作室24個,市級名師工作室79個,縣級名師工作室200多個,輻射帶動超過2萬名骨干教師專業成長。

護航:全面保障提升教師職業獲得感

“教師的春天的確來了。”咸陽市高新一中校長于建營感慨道。自2019年6月1日起,秦都區每年給予每個名師工作室1萬元的科研經費,同時要求縣市區教育局和工作室主持人所在單位每年各配套不少于5000元的科研經費。為了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的教育理念,咸陽市高新一中與上海師大附中、東北師范大學附中建立聯盟。咸陽市高新一中每年有20萬教科研專項經費,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于建營認為,作為名師一定要承擔學科的發展,學校要對此給予保障。

鑒于省級各類優秀教育人才評選過程中對于技術職稱的特殊要求,為了突破教師職稱的“瓶頸”,咸陽市秦都區每年拿出10個專項指標,為該區奮戰在教學一線的優秀教育人才晉升技術職稱,優秀教師的職稱評定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咸陽市秦都區金山學校副校長馬連芳,作為陜西省學科帶頭人,今年終于有機會去實現職稱晉升的目標。

2017年教師節期間,咸陽市以市委市政府名義下發加強校長和教師兩支隊伍建設的文件,明確市級層面每年財政單列500萬培訓專用經費用于教師專業成長,13個縣市區每年列支100萬教師培訓經費。連續三年,每年有超過500名市級骨干校園長和教師前往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等教育發達地區進行域外培訓。在“走出去”的同時,咸陽將全國知名專家教師“請進來”,通過教育講堂等培訓方式對咸陽教師傳經送寶,指導超過5000名一線教師專業發展,國省市縣校“五級”培訓體系不斷完善。

咸陽市專門撥付1800萬專項資金提高一線教師工資待遇,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不斷提高教師職業吸引力,讓教師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成為讓人人眼紅羨慕的職業。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