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數字時代色彩教學在藝術類院校中的多種可能
作者:吳婭妮
發布時間:2019-07-19 16:15: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文中闡述了在新環境中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思維束縛,將數字化手法導入色彩課堂,在創新教學改革的同時使學生產生濃厚的繪畫學習樂趣及良好的學習效果。本文主要探討色彩在不同階段有著怎樣的轉變及在轉變的過程會產生哪些創新表現,并將這些表現應用與高校教學進行具體的實踐結合。
[關鍵詞]數字化色彩 色彩改革 形式與觀念 色彩高校教學
基金項目:西安歐亞學院2018年度立項重點課程建設項目 《色彩課程》(項目編號:2018KC014)。
引 言
將理性的繪畫色彩知識貫穿于感性的色彩實踐中,可以使學生從最初的色彩感覺、個人喜好轉換為自覺自發的理性觀察。在現代多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高校色彩教學需要根據現有條件,擺脫傳統的繪畫色彩教學模式,將多媒體手段運用于色彩學習中。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運用電腦輔助學習、節約時間的同時,能夠更多地將注意力放在作品本身的創新創意中,可以更理性、更直接地認識色彩,通過對數字化色彩手法的運用及其概念的反思,進行色彩教學改革。教師應重新認識色彩相關知識,擯棄傳統色彩教學模式的不足,在探索色彩表現多種可能性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內在創造力。
以塞尚、馬蒂斯為代表的現當代藝術家對色彩表現形式的探索
從繪畫的發展歷程來看,歐洲傳統繪畫方式是采用了透視法對自然形態進行描繪,大都在表達空間的深度。但是隨著繪畫風格的不斷演變,近現代的繪畫風格多是抽象畫,而不太關注空間的縱深感,趨于用幾何形或者是多重形體去組成畫面。繪畫色彩的運用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同時期的畫家對于色彩、形式的闡述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當下這個藝術活動活躍的時期,與色彩有相互關系的元素仍是我們研究的重要方面。
色彩是繪畫語言的表現形式之一,在繪畫中占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研究繪畫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點、線、面、色彩、空間等之間的聯系,它們彼此間相互作用,可以通過明暗關系、冷暖對比等與空間相互存在。而在現當代繪畫中,色彩可以不依附于空間獨立存在,主要看色彩在繪畫本身中的作用及從藝術家的思想表達來判定它是否可以擺脫空間而單獨存在。
色彩語言的要素從大范圍來講主要有兩點:第一,形與色彩,即在大量的寫實繪畫中除了形體表達之外,色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二,色彩的表現性,在現當代繪畫中,色彩正作為一種獨立的因素自由地表達藝術觀念。眾所周知,現代藝術繪畫有兩大重要特征:一是個性表達,二是簡化形式。①
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塞尚被大家尊稱為“現代藝術之父”,在他的一生中都在追求運用個性的色彩、簡化的造型來進行藝術創作。他的繪畫中清晰地體現了用色彩來表現藝術的純粹觀念。從他成熟期的作品中更能看出,他在運用色彩重塑自然的過程中拋棄了傳統表達明暗的法則,僅僅用色彩冷暖的對比屬性來進行造型轉折,通過形體間的相互重合與并置使物體看起來更具耐久性,這也正是現代藝術與傳統繪畫藝術之間最主要的不同。
在塞尚的眾多作品中,能夠發現他保留自然的綜合特征,用印象派的光感表達及表現性色彩,通過幾何形構圖來塑造多點透視的造型。他的這種繪畫表現手法甚至影響了一批立體派畫家及構成主義。②
馬蒂斯與塞尚同為后印象派畫家,他也在作品中非常強調色彩帶來的感受,常以鮮艷大膽的色彩進行裝飾性繪畫,他始終都在探索原始的、單純的實驗性繪畫。東方藝術給馬蒂斯的繪畫帶來了極大影響,他從中吸取了平面的表達手法,以裝飾性的獨特形式呈現出來。他曾表示,我無法區分畫面中我想表達的情感和真實情感,我的作品就好像一份安慰劑,它可以使我平靜、舒適。
馬蒂斯認為無論是和諧的色彩還是雜亂的色彩都能夠產生動人的效果,應該從觀察的角度出發,結合經驗與感覺,讓色彩為畫家的感覺服務、為表達事物本身服務。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色彩,會對形式的表達起到輔助作用。
從現當代一些畫家的作品中能夠看到畫家對色彩的表達已逐步提升,可以獨立表現。色彩所能傳達的概念已到了多元化時期,對于色彩的理解也進入多方位、多角度、綜合的參考中,需要我們不斷對它進行歸納總結。
以包豪斯為代表的現代藝術教育體系對色彩教學的影響
色彩在經過了古典時期的過渡,伴隨著現代藝術的到來,引發了繪畫教學的改革。
包豪斯設計學院的藝術教育體系就是教學改革的典范,它在現代藝術教育體系中采取的是學院式集體繪畫教學模式,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了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③在學院早期的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對于不同色彩理論的關注,使設計與繪畫相結合,以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包豪斯的色彩教學方法至今仍沿用于各個藝術院校的設計教學中。在包豪斯的色彩教學中有兩個重要實踐練習是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一、要求學生觀察及解剖各類不同物體,并對其進行平面化表達及立體寫生練習;二、要求學生體會原藝術作品中的內在精神及所要表現的具體內容,要求學生用一定秩序的線條來詮釋藝術作品,發覺有趣的內在聯系,這些探索對于當前很多藝術院校的教學都有著深遠影響。
當包豪斯設計學院進入成熟期后,其教學人員又對教學計劃進行了新的課程改革,從工業設計的角度去增設相應課程,但是色彩課程仍然是所有課程中的必修基礎課。
包豪斯的色彩課程仍不斷進行改革,在找尋色彩與線條之間關系的同時還要將它用于整個設計構圖中。包豪斯的教師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理論導師、二是工坊導師。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他們都會對色彩知識進行具體研究,色彩課程都是為空間的塑造、建筑的應用等內容而服務。色彩教學不僅影響了整個包豪斯學院,甚至影響了所有的設計課程,它的基礎課程在藝術探索中不斷改革并逐漸被人們接受。到現在為止,各地的藝術院校教學還進行著同樣的課程。
在社會時代進步中,理性主義的色彩思考與藝術設計的結合、理論教育與創作實踐的結合影響了當今的藝術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實踐。
色彩知識在當代藝術設計學科中的重要性
從包豪斯開始,色彩課程已經是藝術設計學科中的基礎必修課,在現當代藝術教育范疇中,色彩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繪畫表達能力、數碼繪畫操作能力,還注重對學生進行手頭表現能力與創意設計能力的訓練。在各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色彩課程注重培養、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相關理論及技能知識,以提高其視覺設計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設計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色彩基礎。
在藝術設計學科中,色彩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能夠通過色彩媒介和色彩原理的實踐應用來拓展其對色彩的認知及表現,探索色彩表現的多種可能性,激發學生的內在創造力。在色彩課程中,教師要發揮數字化的教學優勢,改進目前的設計教學理念,探索新的設計教學模式,在各個章節的課題設置與引導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設計表達能力和設計審美能力,將設計思維與繪畫相結合。
在藝術設計學科中,不論是插畫課程、視覺表達課程,還是海報設計課程,它們都要依存于色彩的表達,運用造型符號、圖片與文字等信息,通過增強設計效果來傳達視覺效果。在教學環境中,色彩課程的基本要求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具體的色彩知識和色彩運用技巧。以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來看,色彩是學生最重要、最早接觸的課程,在其未來專業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改革、研究與探索色彩課程內容的設置及相應的授課形式。
數字時代色彩在高校教學中的探索
隨著數字化媒體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互聯網以及云計算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傳統的色彩課程教學內容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設計中的需要。將數字化延伸到色彩教學這一交叉學科時,升級和完善理論體系是在設計學科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各高校在堅持包豪斯創新教育理念的同時,也應根據社會目前的發展趨勢、設計學科發展對于數字化技術能力的需要,清晰地認識到數字化與科技進步對教學的影響。色彩課程也要隨之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為當代設計學科服務。
目前,數字化色彩課程教學區別于傳統色彩課程教學,逐漸向數字化色彩轉型。它將數字化色彩納入基礎色彩課程教學中,加強了色彩課程與設計學科專業課程的應用。很多設計類院校將原有的紙上作品轉變為電子化手段的呈現,從設計本身的需要進行創作思考,將數字化的色彩構成形式用于作品中。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數字化色彩與相關課程進行穿插授課,不斷強化學生的數字化設計思維。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在課程中加強學生數字化色彩的感受能力和創新能力,重點進行數字化色彩教學的應用與推廣。教學單元應當在色彩理論、色彩應用及色彩域的范疇不斷進行創新,探析數字化色彩應用的更多方式。
數字化色彩課程在教學中具體呈現出三個特點:第一,運用多元化的色彩教學措施進行課程建設;第二,線上線下共同教學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第三,創新了教學方式,如數字工具的應用。在數字化色彩課程中,其基本要求沒有絕對的單一標準,鼓勵學生在基本要求下進行畫面語言、媒介工具及形式上的探索與實踐。
結 語
數字化色彩是現代藝術設計院校的基礎課程,它是集繪畫、電腦及設計基礎于一體課程。數字化色彩教學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藝術創作與設計活動中,學生通過對數字化色彩繪畫的練習加深了色彩與計算機之間的聯系,使其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以數字化教學思維作為創新點,對色彩課程設計的幾個方面展開研究和探討,色彩課程將更有依據地解決錯綜復雜的實際教學問題。當前,各高校對于色彩教學方向的發展應進行研究,色彩課程內容將依托信息化平臺和數字技術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
注釋:
①楊曉斌:《塞尚》,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第187頁。
②〔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第309頁。
③〔日〕遠山共一:《西方繪畫史》,中信出版社,2017,第3冊,第85頁。
參考文獻:
[1]〔美〕史蒂芬·梅爾維爾、〔美〕比爾·里汀斯:《視覺與文本》,郁火星 譯,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
[2]〔英〕鮑桑葵:《美學史》 ,商務印書館,2016。
[3]〔英〕奧斯卡·王爾德:《謊言的衰落:王爾德藝術批評文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4]〔德〕包豪斯檔案館、〔德〕瑪格達萊娜·德羅斯特:《包豪斯》(1919-1933),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5]〔德〕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新建筑與包豪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
[6]程遠航:《數字圖像處理基礎及應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
[7]田少煦:《數字色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8]滕守堯:《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南京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西安歐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