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面向“數字原住民”的教師角色探究
作者:趙偉鵬
發布時間:2019-07-19 10:58:5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AI時代新技術變革影響著教育改革。利用AI技術優化教育教學是教師在新時代必須具備的能力。本文以AI時代“數字原住民”為研究對象,闡釋教師角色的新定位,旨在增強教師職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
[關鍵詞]AI時代 “數字原住民” 教師角色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2017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國際交流合作背景下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GY016)。
引 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AI的發展[1]。AI已經成為推動世界大發展的科技工具,隨著AI的迅速發展,教育教學領域也在不斷變革。新時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就需要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提出,到2035年,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AI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2],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信息化。作為教育教學的主導者,師資隊伍建設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本文以AI嵌入教育教學,以“數字原住民”為研究對象,闡釋教師角色的新定位,從而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以期能夠幫助教師適應時代人才培養要求。
AI時代教學變革對教師的影響
2017年,谷歌AlphaGo戰勝圍棋冠軍李世石迎來了人工智能(AI)的全面爆發,成為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由于技術的不斷發展成熟與經濟的驅動,美國、中國都將AI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強新一代AI的研發應用。AI對教育的影響舉足輕重,對于目前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革命性的提升作用。
國家對于教育環節重中之重的教師一直以來都給予高度的重視。《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提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服務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動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特征的教學方式變革[3]。
21世紀科技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互聯網飛速發展,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隨著教學活動中受教育者及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的改變,教育者的角色也應該隨之發生相應變化。新時代教育生態的變化導致教師對自己的存在方式產生了懷疑。古代的師者是傳道授業解惑;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師德之本;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等。這都是在不斷地建立新的教師角色,強調身為教師的職責和使命、學識及道義。
“數字原住民”的出現,對教師角色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數字化世界的不同導致思維模式發生根本改變。隨著AI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對教學主體的師與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狀況下,教師只有借助智能平臺了解學生的成長特點,心理需求,改革教育方法與內容,學會用學生的語言和方式與學生交流,學會理性看待AI對教師的影響,重新思考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職責和功能,才能重塑自身,才能幫助自己適應時代的要求,更好地認同教師的新身份、新要求。
AI時代基于“數字原住民”教師角色的探究
教師角色規定了教師在教育情境中所應該表現的心理和行為方式,明確教師角色定位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教”和“師”的含義[4]。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教師無論是角色還是內涵如果不轉變就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教師應在理解教育與教師特質的基礎上真正看清學校與課堂變化的格局與趨勢。
1.應用者——AI推進教育教學智能化
傳統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體,教師一直扮演著講授者的角色。AI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全球性、個性化的特點,它改變著教育的生態[5]。在AI時代,機器實現了海量存儲記憶,學生利用電子檢索預習思考,助力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有效為課堂減了負。AI時代,教師首先是應用者和實施者——在充分結合AI邏輯思維和數據處理能力強特點的基礎之上,實施合作分工。“AI助教”替代教師的部分功能——批閱作業、輔導練習、與學生互動、回答問題、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評估和診斷、為形成性評估實現智能測評、為教師高效教學提供技術和數據支持、為師生提供更加無縫的學習過程等。科技雖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6]。
教師一方面需要學會AI并嫻熟地運用AI,充分地掌握科學的方法,將獲取的教育資源加以有效地利用和分配,用數據處理的方法與技術分析課堂教學案例與師生間的問題,真正實現內在職業尊嚴和外在專業角色相統一,相融合。另一方面,針對“數字原住民”的個性化需求,改用智能測評的方法,將傳統評價方式與個性化學習方案結合,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對“數字原住民”核心素養的培養。
2.協作者——人機互動,價值引領
教育在本質上是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實現人的生命價值活動[7]。教育的對象畢竟是活生生的人,人的不同經歷產生不同的大腦認知。牛津大學人類未來學院院長尼克·博斯特倫認為,數字技術正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數字原住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他們善于“一心多用”。
AI時代,教書模式實現了人機交流,但是育人這一任務仍然是教師職業的根本。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技術越進步越要重視對人價值觀的引領。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8]。教師不是科學家,他們的作用不是鉆研深奧的理論并推廣,而是運用學生能夠聽得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獲知信息和傳承文明。再進步的技術都無法替代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師生間的溝通,無法替代教師在培養學生理想、信念、情操等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
在人機協作的基礎上,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機器無而人類有”上不可替代的創造性工作層面,工作的難點也體現在價值引領方面,更多地關注學生間的情感傳遞、情緒消解、人格完善等,增強他們的社會性和人文關懷。在充分挖掘“數字原住民”自身所具有的直覺、天賦、本能的基礎上利用作為人自身的創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專注于學生個體洞察力、同情心、情感處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引領學生學習溝通與交流的技巧方法,傳遞給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3.學習者、服務者——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
埃爾特教育聯合創始人張釋文說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學習。一個人真正成長不是為人師者教育出來的,為人師者唯一能做的只是誘出其本,引出其賦,陪伴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AI時代,教師已不像以前呈現出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姿態,而是融合教書育人的身份、學習者和陪伴者等多重身份,和學生一起接受新知識,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教育二字中的“教”,其最初的本意是師者用體罰手段訓導孩子做算術,“育”最初的本意是“孕婦生子”。到了戰國,《中庸》所提及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意思就是指教育應順應人的天性。這與西方文化中的教育本質一致。英文教育“educa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educare”,它的前綴“e”有“出”的意思,即“引出”或“導出”,有內發之意,指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它重點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地引發出來,使其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數字原住民”更適合真實的學習活動和環境,如此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順利實現學習目標,使他們的創造性、個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可以借助AI設計和學生密切相關的學習情景吸引“數字原住民”主動參與。AI和教師最終是為服務教學而存在的。教師指導學生課堂學習的同時,更多的時候則是課堂和學生的服務者。通過提取學生數據判斷他們的學習需求,分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薦最合適的學習資料,從而為學生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服務。在AI時代,學生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學什么、如何學及如何與同伴合作都將會激發教師探究與智能結合的協作方式,師生之間將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偶發事件需要高度的創造性和藝術性來處理,教師從過去施教的中心地位變成實踐活動的共同學習者、服務者。但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深入學習和研究如何設計教學、如何組織課堂、如何引導并陪伴學生。教師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外部社會、學校的支持,教育的新生需要教師自身的努力和心靈的支撐,教師必須成為自我實踐的解放者”[9]。
結 語
教育教學與AI深度融合已成為新時代國際化教育的主流。“數字原住民”思維和倫理等方面的許多信息素養在新時代需要經過系統的教育養成[10]。教育模式只有揚人工智能的長,避傳統教育的短,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數字原住民”學習熱情與學習能力的提升。
AI時代,“數字原住民”學習環境、學習方式的改變,不僅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意識與能力的發展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促進評價方式的全面化、智能化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未來的優秀教師必須學會使用AI,不僅達到會應用能促進教學的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方法,還應該在價值的引領方面更勝一籌,更好地服務“數字原住民”,滿足他們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只有發揮自身潛能,將“數字原住民”從原生態的、本能地向受教育的、有素養的“數字公民”轉變,教師只有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和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gov.cn,2017年10月27日。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光明日報》2018年2月1日,第1版。
[3]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央編辦:《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2018。
[4]劉文靈:《教師稱謂與教師角色定位》,《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年第9期,第46頁。
[5]葉雨婷:《人工智能時代教師角色需要改變》,《中國青年報》2017年12月18日,第9版。
[6]宋靈青、許林:《“AI”時代未來教師專業發展途徑探究》,《中國電化教育》2018年第7期,第74頁。
[7]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
[8]陳春梅:《信息技術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第54-55頁。
[9] 張華:《教師角色的迷失與澄明》,《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第129-131頁。
[10]任友群:《教育信息2.0時代,新時代的思考》,《上海教育》2018年第19期,第9-11頁。
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