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西:一生創作為人民
作者:馮麗
發布時間:2019-07-19 15:18:53 來源:中國教育報
7月7日,國畫大師、黃土畫派代表人物、西安美術學院名譽院長劉文西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6歲。
追思廳里,《蘋果之鄉》《米脂婆姨》等一幅幅畫作上,一個個正直、勇敢、淳樸、善良的陜北農民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但是,鄉親們再也看不到那個總是穿著銀灰色衣褲、頭戴灰色解放帽,“在錢上畫毛主席像”的畫家了。
劉文西,我國人物畫泰斗、黃土畫派領軍人物,第五套人民幣毛澤東畫像的作者。他生長在江南水鄉,卻將一生獻給了陜北的黃土地。他在60余年間赴陜北采風、寫生100余次,足跡遍布陜北26個縣的溝溝峁峁,結交了數百位農民朋友,畫了上萬張速寫。
他一生堅持為人民而創作,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陜北農民結下深情厚誼,為延安貧困鄉親捐款數百萬元,創作了數千幅陜北題材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同歡共樂》《祖孫四代》《黃土情》等被奉為經典。
他以陜北人物畫蜚聲畫壇,陜北成就了他,而他也塑造了陜北。
“藝術的根應深植于人民中間。”
2017年10月15日,“心中有人民——劉文西百米長卷展”在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出的百米人物畫長卷《黃土地的主人》是劉文西歷時13年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他向黨的十九大的獻禮。整個畫卷長102米、高2.1米,全景式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陜北勞動人民的精神面貌。
“我搞了很多創作,在新時代,沒有成規模、有分量的作品是對不住這個時代的。”時年84歲高齡的劉文西,與時間賽跑,試圖把60多年積累的陜北農民形象和對黃土地的深刻感悟都在畫中表現出來,鮮活地記錄下這一段歷史。
1933年,劉文西出生于浙江嵊縣(今嵊州市)水竹安村。195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喜愛畫畫的劉文西進入上海育才學校學習美術。
在那里,17歲的劉文西第一次聽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此指引了他一生的文藝道路和藝術實踐,“原來只是把學畫當作一種興趣愛好,并不知道文藝是什么。學習《講話》之后,我才知道畫畫要與工農兵結合,要與工農兵交朋友。我要一輩子像毛主席說的那樣,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服務。”
1957年,已是浙江美術學院四年級學生的劉文西,滿腔熱血奔赴神往已久的陜北延安進行畢業創作。溝壑縱橫的黃土地、咆哮奔騰的黃河、高亢濃烈的陜北民歌、勤勞質樸的人民,這一切讓他驚喜、著迷,強烈的創作欲望促使他急切地想要去了解、去融入、去把它們都畫出來。
1958年畢業,劉文西選擇來到西安美術學院。幾年后,28歲的劉文西以水墨畫《祖孫四代》一舉成名,這幅畫和《毛主席和牧羊人》一起奠定了他的黃土藝術風格。
“藝術家必須始終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的根應深植于人民中間,如果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愛著人民,就登不上創作的高峰。”從1957年起,長達半個多世紀,劉文西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赴陜北采風、寫生100余次,足跡遍布廣袤蒼茫的黃土地,結交了數百位農民朋友,畫了上萬張速寫。
作為黃土畫派的領軍人物,劉文西提出了“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的藝術主張,用畢生精力描繪著黃土地和她的兒女們。
“典型環境創造了典型人物。陜北地處大西北,艱苦的生活環境塑造出陜北人民獨特的形象,他們樸素、善良、厚道的品格更讓我感動,我更想把他們畫出來。”劉文西筆下的陜北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不一樣,每個人物都有依據。他說,畫畫就像唱戲一樣,群眾愛看才能吸收它的思想。要畫得生動畫得活,讓群眾喜歡看你的畫,思想性、觀賞性、藝術性缺一不可。
“習總書記提出的‘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這對我們來說是鼓舞,也是警醒。”2014年10月,讀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劉文西感慨地說。
那本《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保存了60多年,每年都要拿出來翻一翻。盡管許多字句早已熟讀能誦,他依然看得很認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從來沒有動搖過。要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探索怎樣把人民畫好,畫出我們新中國最有創造力的人民群眾,畫出他們的優秀品質來”。
“畫家只有和人民建立起血肉相依的情感,才能懂得為什么人畫畫、怎樣畫畫。”
在劉文西的家中,擺放著一幅他親手繪的毛主席頭像素描畫,這是1997年他應邀為第五套人民幣設計的正面毛主席像,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
作為中國畫壇人物畫影響力最大的畫家之一,劉文西一生共畫了60多幅關于毛主席的作品。除了領袖題材作品外,他把更多筆墨對準了陜北黃土地上普普通通的農民。
“創作是艱辛的,畫家只有長期融入生活,和人民建立起血肉相依的情感以后,才能懂得為什么人畫畫、怎樣畫畫。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畫家才能畫出人民歡迎的作品。”半個多世紀以來,劉文西先后100多次深入陜北,走遍了陜北26個縣,有20多個春節在陜北度過。他帶學生到延安,每次都要待幾個月甚至半年,感受鄉親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在艱苦勞動中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土地的深情。
劉文西對陜北的熱愛是浸入骨子里的。他常常選定一個村子為“據點”,再徒步把周圍的村子都走一遍,一天走十幾里地,跟農民交朋友,聊天唱戲、扭秧歌、打腰鼓。鄉親們稱他“在錢上畫毛主席像的畫家”。
他叫得出村里老鄉們的名字,了解他們的家庭、性格和成長過程。劉文西曾畫過一個陜北小姑娘,從她5歲一直畫到60多歲,見證了她人生中每一步的變化。
近年來,劉文西又創作了《黃土情》《陜北人》等表現人物群像的作品,不僅人物個體栩栩如生,而且人物的表情動作及人物之間、人與景之間的呼應,乃至群像所連成的動態變化,人物的疏密起伏與姿勢表情,構成充滿內在張力的有機整體。
“作品的高度和深入生活的深度是相互的,你越深入了解就越熱愛勞動人民,你就畫得越生動,越能表現他們的生活。”他反復向學生們強調,要“深入到人民中間”“畫家塑造人物,一定要描寫人民的心靈,描寫人民心靈的美好”“有感情了,畫出來的人物才是生動的、獨特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千篇一律、死板蒼白的”。
黃土畫派研究院副院長、黃土畫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崔振寬說:“劉老師每次帶我們去外地寫生,他比年輕人勁頭都大,特別是他對陜北人民群眾那種真實的感情讓我們非常受感染。”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特大暴雨,劉文西非常關心,托人打聽鄉親們的狀況,時年80歲高齡的他一口氣說出了一連串老鄉的名字。隨后他捐款100萬元給當地用于災后重建。
長期的深入生活,劉文西獲得了大量素材,為他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厚實的基礎。多年來,他先后發表作品千余幅,出版個人作品集十余本,獲國家級獎項7次,創作《毛主席和牧羊人》《陜北人》《東方》《解放區的天》和巨幅系列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等主要作品近百幅。他的藝術創作,使黃土地成為中國人物畫的一種藝術圖騰,在中國畫壇產生深刻影響。
“我還想活到120歲,希望每年都能來陜北,把美好的東西都畫出來!”
2019年大年初一,古城西安張燈結彩,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年已86歲的劉文西依然堅持外出寫生。由于身體不太好,兩三個人半抬著幫他坐進了車。外面天氣很冷,他就坐在車里,顫顫巍巍地握著手中的畫筆,一絲不茍地畫著素描,一張又一張,直到天完全黑下來。
畫畫就是劉文西的生命。他說:“只有畫畫才能讓我忘記病痛。”每次出去寫生,他一畫一整天,完全看不出病人的模樣。一旦停下畫筆,他就感覺全身疼痛難忍。每次畫完回家的時候,他都得放平車座平躺著。
有一年因為生病,他瘦得只剩下50公斤,翻身要兩三個人幫忙,手都抬不起來。病情一好轉,他就跟著大家外出采風,身體反倒好起來。
每年他都要去陜北采風。有一年身體不好,走不了路。他就讓人抬到車上,躺著到了延安黃陵縣,實在挺不住才又返回。就在住院去世前,他還完成了一幅參加第十三屆全國美術展的作品,終因身體原因未能題名、落款,后選定賈平凹代為完成。
2015年3月,劉文西率黃土畫派一行60余人去延安過大年。在安塞縣魏塔村,他坐在料峭的寒風中畫了整整一下午。晚上回到賓館,手腫得跟發面饅頭似的,疼得動都不敢動。看著他痛苦的樣子,有人忍不住說:“您這是何苦呢,以您的年齡和身份,現在完全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安心坐享天倫。干嗎非得大冬天來陜北寫生,而且一畫就是幾十年,您就畫不厭倦嗎?”
“我來不夠、畫不夠!”劉文西說,“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牽百姓,才能創作出反映生活、謳歌生活的好作品。我今年83歲了,來了90多次陜北。我還想活到120歲,希望每年都能來陜北,深入生活、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把我看到的美好的東西都畫出來!”
劉文西說,人就怕浪費生命。一分鐘、一秒鐘都要計較的,不能隨便放走的。他幾乎把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藝術創作,獻給了他深愛著的黃土地。就在臨終前,他還嚷著要看延安時期的電影,收集創作素材。對于他來說,樸實的、真正來自于人民大眾的情感表達、藝術表現,是繪畫的生命。
劉文西倡導創作的多樣化,主張創新要從深入生活開始,從觀念的擴展開始,用自己的思維、視覺和感受去觀察認識生活,要有區別于歷史和他人的獨到之處。他說,藝術家的手要伸向生活,伸向傳統,同時還要伸向世界,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家,他始終強調,藝術教育和藝術創作是統一的,教師要以身作則去實踐,只有自己實踐好,創作出好作品,才能教學生怎么做。他以六十年的身體力行,帶動、影響了一批批的學生、同行和追隨者。黃土畫派藝術研究院副院長郭全忠說,從基本功到如何創作,自己都是沿著劉文西的路子走下來的。
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家春說,劉文西之所以能成為大師,因為他做到了很多人所做不到的:他六十年如一日,堅持到陜北深入生活、融入生活,體會陜北人民的喜怒哀樂,尋找人民群眾的生活之美、勞作之美,寫生稿達三萬多張,80多歲高齡還外出寫生,每天堅持寫生八個小時以上;他始終發自內心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藝術家要有社會責任和擔當。
美術大師吳作人評價劉文西說:“半生青山,半生黃土,藝為人民,傳神阿堵。”
誠哉斯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