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類型及路徑探析
作者:康 卉
發布時間:2019-07-12 16:13: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立德樹人是大學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任務,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理解校園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本文梳理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類型,提出了校園文化建設的4W1H模式,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不同類型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 校園文化建設 類型 路徑
基金項目: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7P013),主持人:康卉;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7年度職業教育研究重點課題(項目編號:SZJZ-1702),主持人:康卉。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立德樹人對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實現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1],黨的十八大首次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九大報告再一次重申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校園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陣地,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隱性教育因子,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它擔負著學生德行培養的重任,是立德樹人的基礎。因此,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更應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立德樹人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2]。“立德”指培育德行,強調用什么來培養人;而“樹人”指培養人才,是在回答“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3]。立德樹人即樹立德業,培養人才之意[4]。校園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積淀和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總和,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5]。立德樹人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二者的概念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系。一些學者認為,立德樹人培養高尚道德品質的功能同大學傳承文化的特點一樣,都是為人類文明累積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6]。其次,立德樹人是大學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任務,而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這一任務的具體途徑,為立德樹人的實現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這一指導思想更加明確了立德樹人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
既然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理解校園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梳理校園文化建設的類型與模式,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對于開展和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就是十分必要的。
立德樹人背景下校園文化建設的類型
當前,有關校園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從定義、內涵和途徑等方面進行探討的,較少有對校園文化建設類型進行梳理和研究的。明確校園文化建設類型,有利于大學結合自身特點,采取不同的策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1.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差異
按照校園文化建設參與主體的不同,可以將校園文化分為學生文化、教師文化、管理者文化等。傳統意義上,大學管理者和大學教師被認為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然而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信息獲取的優勢極大,已經逐漸發展成為校園文化的主體,這種校園文化主體的改變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服務高校育人的重要功能[7]。明確學生、教師、管理者同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就應考慮由于主體自身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以及不同主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不同作用,有助于高校根據不同文化群體的特點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斷促進自身校園文化建設。
2.文化環境差異
當前,很多有關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中都提到了環境文化的概念,一些研究者認為校園環境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同義語。而狹義的校園環境文化是指和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相提并論的校園物質文化形態,包括校園建筑布局、各種教學設施、文化設施、校園美化等方面綜合形成的物化的靜態文化[8]。實際上,高校校園環境文化并不僅僅局限于校園物質文化形態。大學育人功能的實現既需要硬件環境,又需要與之相應的軟件環境,這些環境既包括與教學相對應的環境,又包括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環境。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根據文化環境差異可以將校園文化分為課堂文化、教學文化、社團文化、宿舍文化、網絡文化等。
3.文化屬性及作用方式差異
根據文化屬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將校園文化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
物質文化表現為一所學校的校貌,是校園文化的“硬件”,同時也是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物質基礎[9],包括環境的布置、文化設施、教學設備等[10]。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其基本內容包含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批判精神、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等相互關聯的幾個方面[11],有學者認為校園文化包含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判斷體系等方面,反映學校的本質和整體人格風貌。此外,被師生認可的管理理念、價值觀念等思想意識,如校風、教風、學風等,也屬于精神文化的范疇。
行為文化是指參與教育過程中個體活動的外在表現,如精神面貌、師生關系等,是師生在學習、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是學校辦學理念融入師生血液的過程和外化,是學校育人活動中最直接、最廣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12]。
制度文化是日常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形成并運行的管理機制、規章制度及規范體系,包括校規、班規、道德行為規范等,體現了學校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13]。
此外,根據文化來源校園文化也可以分為本土文化及外來文化;根據文化群體參與的規模可以分為大眾文化及個體文化等。
校園文化建設的模式與路徑
從不同的視角來看,校園文化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但不同類型的文化并不具有排他性,一種文化類型可能同時具有另一種文化類型的特點和屬性,但總體來說,可以體現為4W1H校園文化建設模式。按照建設主體劃分的類型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建設主體,即誰在做(Who);按照文化屬性劃分的類型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即做什么(What);按照校園文化建設環境差異劃分的類型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發生的地點,即在哪里(Where);按照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背景和理念劃分的類型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和功能,即為什么要進行校園文化建設(Why);而按照文化作用方式劃分的類型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即怎么做(How)。筆者從研究4W1H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出發,以期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提供參考和借鑒。
第一,高校應發揮不同主體的建設力量,充分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學生群體的文化主體地位越來越高。因此,明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主體的類型,將傳統的以教師和管理者為主體的單向性文化建設路徑轉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發揮不同文化群體特別是學生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第二,高校應以物質文化為基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當前,眾多高校校園基礎設施和物質條件的改善,大大豐富了校園物質文化,但在精神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引領方面的投入力度還遠遠不夠。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加強精神文化建設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在總結學校經驗、明確學校發展定位和目標的基礎上,凝練大學精神和文化理念。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通過不同的文化載體,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將先進的思想意識、理念滲透到各個文化主體中。
第三,高校應以制度文化為保障,以環境文化為依托,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制度文化是學校教學、科研等活動順利進行的保障,對師生的行為起著規范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根據學校章程著力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包括考評、獎懲、激勵和保障制度,形成健全的校園文化治理體系,通過體制和機制不斷約束、規范和引導師生行為,不斷探索多樣化的文化實踐。同時應根據不同環境特點,開展相應的文化實踐活動,特別是要發揮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優勢,開展生動多樣的文化活動,及時發現和處理新興環境下出現的新問題,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促進校園文化的不斷發展。
第四,高校應突出學校特色,實現文化創新。突出學校特色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學校應結合自身辦學及歷史文化特點,打造符合自身發展,如軍工、校企、航空、航天、建筑、鐵路等特色文化,在構建自身辦學模式、形成自身辦學特色的同時,實現人才培養和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斷創新,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年。
[2]胡小雯:《教師文化與立德樹人的沖突與調適》,《當代教育科學》2016年第4期,第11-14頁。
[3]熊曉梅:《堅持立德樹人理念 推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國高等教育》2013年第Z3期,第15-16頁。
[4][6]高建廣、靳文娟:《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是高校踐行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年第12期,第81-82頁。
[5]王冀生:《大學之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蔣廣學、王志杰、徐鵬 等:《青年網絡語言的變遷與高校育人事業的變革——兼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青年主體性問題》,《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0期,第91-94頁。
[8]汪德平:《論校園環境文化的優化》,《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卷第1期,第60-63頁。
[9]趙正銘:《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存問題及對策論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5卷第11期,第255-258頁。
[10]徐春梅、劉世民:《基于組織文化視角的職業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研究》,《職教論壇》2017年第2期,第35-38頁。
[11]朱洪娟、馬斌:《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江蘇高教》2016年第2期,第83-85頁。
[12]陳建偉:《大學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探析》,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8。
[13]王德斌:《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年第6期,第107-109頁。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