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培養了大量技術型、應用型人才。我國很早就接觸了“雙元制”教育思想,也一直主張將其推行開來。因為,側重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的“雙元制”教育體系對外語教學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雙元制”教育 外語教學 應用型大學

基金項目: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科研項目《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綜述及啟示研究》(項目編號:2017XY03W01);國家社科基金《民族主義視閾下戰后德國文化記憶變遷(1945-2000)》(項目編號:18BSS006)。

“中國制造2025”中提出,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這些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有一流的技術人才作保障,這就對我國的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德國能夠成為世界傳統制造強國,其注重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功不可沒。“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戰后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它解決了普通高等教育無法解決的問題,極大地縮短了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距離。“雙元”是指參加職業培訓的人員必須經過兩個場所的培訓,一“元”是指職業學校的理論教育,其主要是傳授與職業有關的專業知識;另一“元”是企業或公共事業單位等校外實訓場所,其主要是讓學生在企業接受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雙元制”實施過程中,受教育者與具有從事職業教育資格的企業簽訂合同后,每周3~4天在企業學習,1~2天在職業學校學習。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過于強調理論知識傳授,實踐教育環節一直薄弱。外語是工具類技巧性學科,大部分語種的教育都是以問候、聊天這些實踐場景為起點,以流利使用所學語言、理解相關語言文化為目標的,這就意味著理論和實踐是無法割裂的,是貫穿外語教學始終的。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正是德國“雙元制”職業培訓模式的特色所在,能夠為我國外語類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外語教學的現狀與不足

我國早有“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思想,也一直主張在職業教育體系中推行。外語教學強調的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外語人才的規模和質量均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1.重理論輕實踐

近年來,國內大多數高等院校將“辦一流大學、綜合性大學”作為辦學理念,強調科研,致力于培養學術型精英人才。這一定會導致其在課程設置上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而我國傳統的認知也對職業教育存在偏見,認為只有學習不好、理論成績差的人才會“下苦力”,從事實踐性工作。

2.教考模式僵化失衡

目前,國內高校外語課堂普遍采用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不對學生能否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太多的要求。外語教學原本強調實踐能力培養,但課堂教學仍然偏重語法知識傳授,多數考試仍為閉卷筆試,偏重考查學生理論知識水平,一般不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進行細致考核。這種僵化失衡的教考模式極易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的缺失,不利于提升學生解決的問題能力。

3.課程構架配比失調

目前,必修課模塊仍然占據絕大多數高校外語專業課程體系主導地位,大多數必修課都是千人一面,這種強制性沖淡了學生的自主性。同時,外語課堂教師講授時間比重過大,學生自主支配時間偏少,而語言學科恰恰需要持續地實踐訓練來提升語感。但高等院校擴招后,師資配備未能與學生規模同步提升,在理論教學課時偏多的大環境下,教師疲于應付導致實踐環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4.校企人才供需脫節

目前,我國很多本科院校外語專業仍固守傳統的理論教學模式,忽視與市場的聯系,不能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導致高校人才培養計劃、培養模式跟不上市場變化的節奏,出現了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差、就業難等問題。

5.校企缺少戰略合作

很多企業雖然也十分期待高素質的畢業生,但受就業形勢、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沒有足夠的培訓崗位供在校學生進行實訓,甚至有的企業把學生實習和實踐活動看成是額外的負擔,只關心高校能夠為其輸送多少合格人才,很少能夠就學生的職業素質和關鍵能力問題與校方主動聯系、溝通,也沒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或幫助,更沒有從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校企合作和人才培養等問題。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則需要在實訓環節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經費短缺幾乎是每個學校都會面臨的難題。

啟 示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中提出:支持定位于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高等學校實行綜合改革,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發展,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強調: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為應用技術型高等學校。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教育方針越發強調實踐的地位。在國家政策利好的前提下,外語類院校可以從“雙元制”獲得以下啟示。

1.國家引導,政府激勵

首先,國家應制訂具備德國職業教育認證體系優勢且符合我國國情的認證體系標準,以此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指向標,進而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體系。同時,政府還應利用政策調控,吸引廣大企業主動參與人才培養。例如,德國法律明文規定所有的企業或公司都必須向聯邦政府交納一定的職業教育基金,由聯邦政府或州政府將這些職業教育基金分配給參與培訓的企業或公司,沒有參與培訓的企業或公司不能獲取教育培訓基金。我國政府也可以嘗試分配給相關企業,尤其是具有國際背景的外資企業相應的優惠或獎勵政策,鼓勵企業主動與學校對接,直接為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咨詢支持、實習崗位,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把促進青年實踐、創業作為持續性長遠發展的目標。

2.高校深化改革,落實國際合作

首先,高校應與時俱進,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廣泛實施學分制,保障彈性學制,鼓勵輔修,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其次,高校可以開設并推廣基礎性實踐課程,例如導游基礎類、會議、專業技術類課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在接受企業實踐培訓之前對將來從事的行業有較清晰的認知,又可以減輕企業的入職培訓強度,使學生習得的技能和企業的要求能夠對接。最后,高校還應從軟件和硬件方面全方位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并切實發揮其作用。

外語院校和專業尤其應該放眼國際,全面搭建國際合作平臺。第一,尋找合適的國際高校或國際企業,廣泛建立校際合作關系。在合作框架之下,學校雙方可以互派學生進行長、短期學習交流;互派教師進行長短期訪學、交流、合作教學。第二,推進國際化教學。學校在推進國際化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高招收外國留學生的比例,鼓勵開設國際班和國際課程,能夠有效提升雙方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夠提升雙方高校的國際影響力。第三,深入開展合作科研活動。通過中外高校國外合作科學研究或聯合舉辦學術會議,開闊雙方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第四,構建校企國際實習平臺。在合作框架下,組織外語專業學生到外企實習,能夠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

3.企業提升格局,積極參與培養

在“雙元制”教育體系中,企業培養的人才雖然未必會留在接受培訓的特定企業中,但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其他企業就省去了培養的時間和精力。相關企業將一些工作分配給實習人員,不但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獲得政府或學校的經濟補助,而實習生也在客觀上為企業創造了相應的生產價值。例如,外語學生參與導游實習實踐活動,除一開始需要有經驗的導游帶領之外,隨后便可獨當一面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同時實習生對實踐操作環節有了清楚的了解,熟悉了企業文化,在工作中能與同事融洽配合,企業或公司就可以直接擇優錄用,一方面企業得到了需要的、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也節省了人員培訓的費用和時間。

4.教師重新定位,學校破格引進

國內眾多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只重視人才的學歷、學位背景、科研成果、科研潛力等因素,對應聘人員的實踐能力沒有過高要求。大多數外語教師是畢業后直接任教的,沒有企業經營、導游文秘等方面的從業背景,只是偶爾出國或從沒有走出過國門,這樣的教師自身缺乏實踐經驗,又怎么能從實踐方面指導學生?因此,高校外語教師應在政策支持下定期到對口公司、企業或管理機構從事實踐工作,接觸一線工作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及時更新觀念,切實擴充自身知識儲備。

教育要發展,就需要有大量的“雙師型”教師,這就要求教師既具備相關專業的基本素養,又能達到企業工程師的基本要求,能夠實現學術與實踐的有機統一。對職業教育來說“雙師型”教師可以是學校教授理論知識的教師,也可以是公司、企業或管理機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外企工程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自由口筆譯人員等。例如學校可以聘請相關語種的文秘人員教授外貿函電課程,聘請資深導游傳授旅游入門知識。因此,外語教師也應重新進行定位,多與企業聯系,了解行業前沿知識,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5.學生轉變認識,客觀認識實踐

目前,中國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培養技師、技工等勞動力的專業教育。大部分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選擇從事這些非創造性工作為主的勞動類職業,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也低于同一層次的高等教育,學生認為上職業院校就是為了謀生而迫不得已選擇的。此外,有些外語專業學生認為自己將來會從事教師行業,不需要學習導游課程,殊不知當自己成為教師后也有可能面對希望成為導游的學生,那么自身缺乏導游實踐知識就會成為制約教學活動的瓶頸。

語言本就是實踐行為,在這種認知基礎上學生才能客觀對待實踐活動,提高自身語言知識基礎的同時勇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將來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

結 語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工業4.0”時代和“中國制造2025”大背景下,對外語類本身以實際運用為根基的專業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但由于兩國歷史文化、社會風俗的差異,如何在其基礎上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一套新型教育體系,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探討,政府、企業、學校多方合力引導,使外語教學健康發展,為我國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外語人才,努力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唐春華、李軍利、尹秉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本土化的探索與實踐——建構“多域互通、融合提升”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研究》2018年第9期。

[2]聶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國化的省思》,《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年第13期。

[3]孫建波、張紀軒:《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精準建設路徑研究——以J學院為例》,《職教論壇》2018年第6期。

[4]楊榮:《“雙軌制”應用科技大學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借鑒意義》,《河池學院學報》2014年第8期。

[5]巫莉麗:《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模式及改革探索》,《教育視野》(下旬刊)2010年第8期。

[6]亓俊國、龐學光:《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內涵的多維度分析》,《教育發展研究》2008年第11期。

作者單位:陳婧 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 鄧濤 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