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的“五化”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作者:葉 征 孟 琳
發布時間:2019-07-10 10:37: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近年來,“課堂革命”重大改革命題的提出、課程形態的演變和對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過程的研究與運用,已成為教育關注的熱點。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培育,本文借鑒國內外相關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出了實訓內容項目化、知識串聯圖例化、教學方法情景化、實訓過程軟件化以及師生角色崗位化等“五化”課堂實訓教學創新模式。筆者在“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的實訓教學中,結合建筑市場中招標與投標的實際業務流程和交易過程制訂了“一二三四五八”課程設計思路,并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印證。“五化”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對接、知識體系與業務流程對接、實訓課堂與工作現場對接等,達到了重構傳統、激活課堂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 招投標實訓 教學模式 創新 課程設計
基金項目: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基金項目《基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8XY1811)。
引 言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發表了《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一文,提出了“課堂革命”的重大改革命題。2018年9月10日,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會議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引發了對新時代課堂教學的思考,其中,大學課堂如何由“水課”到“金課”、如何將傳統課堂與新課堂有效對接、如何解決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脫節等問題,均引起了業界人士的深刻反思。
目前,很多學生對社會實踐中具體專業方面的業務缺乏直觀認識,畢業后需要再次培訓才能適應崗位工作,由此引發高校對課堂形態演變的關注和對課堂教學模式及教學過程的研究,并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實訓課程的創新。
課堂形態的演變已成為改變教育現狀、改善教學方式、改革課堂教學的需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也深深地影響著教學手段的改革。伴隨著多媒體、應用軟件機房、電子白板、交互式一體機、錄播式教室、視頻、微課、慕課以及云課堂、雨課堂等教學手段的推陳出新,促使著課堂教學模式向多樣化、全方位發展。基于“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的“五化”課堂就是利用信息化輔助教學手段,結合案例式、任務驅動式等教學策略,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的創新研究。“五化”課堂融合了翻轉課堂、項目化學習、情景化學習等教學方法,提出了綜合式教學新模式,是對課堂教學過程的深度研究與總結凝練。
“五化”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關注學習過程。教師的角色定位將更多地起到服務、支持、指導和幫助的作用。這一系列的變化必將改變學生在校期間的專業課學習及實訓狀態,使其盡可能地在社會實踐中與崗位工作無縫銜接。“五化”課堂是專業實訓課的創新模式,運用智能平臺的教學手段和軟件化的模擬過程,使用虛擬課堂(云課堂)的異步教學方法。這種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生步入社會后縮短“適應期”,快速勝任崗位工作的要求。本文以“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為例,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深入研究“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國外NYP“教學工廠”理念的啟示和國內相關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借鑒
1.國外NYP“教學工廠”理念的啟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林俊元、黃胤穆、趙典明等人根據校企合作經驗,創建了NPY“教學工廠”理念[1],并得到實施和推廣。NPY“教學工廠”理念是在教學環境內營造企業的實踐環境并將兩者緊密結合。該教學理念會給予學生真實的企業學習和訓練環境,使學生能夠盡快適應實際工作需求,縮短了現代企業人才需求與職業學校教學之間的距離,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達到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NYP“教學工廠”理念是創新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的源泉,學生可以利用相關模擬軟件和專設實訓室來夯實基礎并拓展知識、開發技能,以增強崗位實踐能力。
2.國內相關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借鑒
(1)模擬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借鑒
模擬教學模式也叫模擬教學法[2],隸屬于以行為、實踐為導向的一種體驗式教學。該教學法強調在人為環境中再現一些行為及心理,讓學生在模擬環境中學習處理實際問題。通過對近年來模擬教學法文獻的梳理,發現其主要研究有:徐少紅認為,模擬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模擬工作崗位上扮演職業角色,是一種技能型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模式;趙燕華認為,模擬教學法是訓練者借助媒介,在接近現實的情景中使受訓者傾情參與實踐,并和其他角色產生互動,最終完成預設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
“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是受徐少紅、趙燕華研究成果的啟發,是對模擬教學法的延續、發展和創新。
(2)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借鑒
教學過程通常有知識教學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知識教學由教師在課堂中的講授來完成,知識內化由學生在課后通過紙質作業或者實踐活動來完成。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3],學生通過網絡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學習知識,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及同學的協作完成知識的內化。
翻轉課堂使學習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發生了改變,學生可在課前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調整或分配每個資料的學習時間,能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學習,同時,還可以通過網絡交互工具向教師或同伴咨詢,實現協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五化”課堂教學模式借鑒了翻轉課堂的自主學習理念,對“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采用這種模式,并靈活運用“建筑云課”數字化課堂對知識點的精準鎖定、快速捕捉功能,實現異步教學在實訓課堂上的應用。
(3)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借鑒
信息化手段對課堂教學和課程學習產生了質的影響,慕課、微課等多種形式的在線開放課程層出不窮。這些課程是以網絡為平臺,依據課程目標、學習需要和知識體系,基于數字化資源、信息化手段和靈活有效的學習模式,支持多種學習對象、多種學習終端而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教學活動。“五化”課堂教學模式在整個實訓過程中以在線開放課程為輔助教學手段,充分利用這一開放的教學模式。
創新“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的整體思路
“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將建筑市場招投標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實訓內容項目化、知識串聯圖例化、教學方法情景化、實訓過程軟件化以及師生角色崗位化等“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為學生今后從事實際工作打好基礎。
在教學實訓過程中,根據建筑市場招投標的六個主要階段(企業備案/注冊階段、招標策劃階段、招標階段、投標階段、開評標階段和定標階段等),主要使用BIM招投標沙盤模擬執行評測系統軟件、電子招標工具V6.0系統軟件和電子投標工具V6.0系統軟件[4]等三組軟件作為招標和投標不同階段的編制工具。輔助軟件有GBQ4.0計價軟件,用于招標階段編制工程量清單、招標控制價,在投標階段編制投標報價;BIM招投標沙盤模擬評測系統,[4]用于全過程測評考核的支撐。在以上專業智能工具和考核支撐系統的基礎上,完成資格預審文件、資格預審申請文件、招標文件和投標文件等的編制,再結合實訓課程重點業務,將建筑工程招投標實訓沙盤實物道具系統的流程推演與廣聯達工程交易管理智能服務平臺系統的動態操作同步協同,實現基于專設實訓室的情景化教學[5]。
招投標實訓課程屬于專項實訓課程,其主要特點是涉及多門課程的多個知識點,將教師的課堂同步教學與“建筑云課”數字化課堂異步教學相結合,構成線上線下兩套教學組合。同時,教師要將主要知識點圖例化[5],以助于學生在實訓課堂上快速將這些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實訓任務。
該課程設計的特色與創新點是運用軟件化、信息化教學手段,實現了“一二三四五八”實訓教學模式。具體來講,就是完成“一項交易”,協同“兩套教學”,運用“三組軟件”,編制“四份文件”,實現“五化”課堂以及評測“八隊競爭”,其中,“五化”課堂是教學的核心目標。
1.完成“一項交易”。以一項有完整施工圖紙和工程量清單的實際工程項目為背景,布置招投標實訓任務,引導學生最終完成承發包的交易過程。
2.協同“兩套教學”。一套是招投標實訓課程線下分階段授課式同步教學;另一套是相關課程(含7門課程)中的多個知識點,利用“建筑云課”線上數字課堂對知識點的精準鎖定、快速捕捉功能,實現對多門課程多個知識點個性化選擇式學習的異步教學。
3.運用“三組軟件”。使用“BIM招投標沙盤模擬執行評測系統軟件”“電子招標工具V6.0系統軟件”和“電子投標工具V6.0系統軟件”等三組專業軟件完成編制文件和模擬業務的實訓。
4.編制“四份文件”。人工編制與系統自動生成的資格預審文件、資格預審申請文件、招標文件和投標文件等都是重要的階段性實訓成果。
5.實現“五化”課堂。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的核心目標是實現實訓內容項目化、知識串聯圖例化、教學方法情景化、實訓過程軟件化以及師生角色崗位化。
6.評測“八隊競爭”。以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造價2017級作為試點班,共48人,分為8組(6人/組)進行陣營對抗、投標競爭,利用“BIM招投標沙盤模擬執行評測系統”實現全過程考核測評。
教學效果分析
“五化”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實訓教學模式比較而言,實現了學習空間重構、教學設計重構、課堂組織重構、師生關系重構和教學投入重構等“五重構”。
“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課程教學是在專設的招投標實訓室中開展教學活動,即“學習空間重構”;采用“一二三四五八”的課程整體設計思路,即“教學設計重構”;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安排學生分組實訓,形成對抗陣營態勢,即“課堂組織重構”;教師和學生角色轉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做到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零距離交流,即“師生關系重構”;實訓過程中采用的軟件系統平臺、沙盤模擬系統以及多媒體等設備一應俱全,即“教學投入重構”。這“五重構”也是“五化”課堂教學模式的關注效果,即重構傳統、激活課堂的“五重奏”。
結 語
1.在實訓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訓練融入實訓任務過程中;教師由過去的課堂教學主導者變成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主持者,學生由原來的被動聽講者轉變為課堂上的主動探索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為了實現實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課程教學需要有以下保障條件:(1)有工程招投標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2)有網絡化的智能操作平臺;(3)有實用的工程項目資源;(4)有標準化的教案或指導書;(5)實行單班授課,劃分小組,引入市場競爭機制。
要實現“建設工程招投標實訓”的“五化”課堂教學目標,就需要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庫,如工程案例、現場視頻及微課等,形成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設計和開發研究的循環過程。對此,各校還需不斷探索、反饋、再實踐。
參考文獻:
[1]郭紅兵:《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BIM實訓中心規劃與建設研究》,《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56頁。
[2]趙燕華:《基于應用能力培養的〈工程招投標〉課程教學改革探析》,《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第9期,第256-257頁。
[3]陳武新、閆振林、賈巧玲:《〈建設工程招投標〉課程教學改革探索》,《河南建材》 2009年第4期,第157-158頁。
[4]楊勇、狄文全、馮偉:《工程招投標理論與綜合實訓》,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5]張靜:《工程招投標情景模擬實訓室建設研究》,《價值工程》2016年第21期,第253頁。
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