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思政課為青春賦能
作者:丁洪剛 蘇 妮
發布時間:2019-07-09 16:49: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西安交通大學大二學生殷思遠最難忘的思政課是自己組織的一節毛概討論課,主題為“在新時代如何弘揚西遷精神”。為了這節課,他特意請來了學院的西遷老教授馬知恩。馬教授在講西遷故事中教學生如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成長后應該成為“人才”而不是“考才”。殷思遠感慨地說:“西遷故事給予我們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我們以后可能會忘記老師教了哪些內容,但知道以后怎么能不斷提高自己,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
“美國對我們的定位以前是‘有缺點的伙伴’,現在是‘主要的戰略競爭者’,中美關系的根本問題是美國沒把中國的崛起當作機會,而是當作挑戰。目前是貿易戰,未來還有別的麻煩事兒……”在張科豪老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馬原”)課上,104名學生正在津津有味地觀看中國人民大學金燦榮教授談中美關系的一段視頻。這些中美貿易摩擦背后的“另類聲音”,學生聽得非常過癮。
……
像這樣讓學生“難忘”“過癮”的思政課,正是西安交大長期著力打造的,特別是自2015年交大馬克思主義學院(以下簡稱“馬院”)獨立設置以來進行的內容供給側改革,使思政課更具活力、親和力,被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所喜愛。
用制度為思政課“保駕護航”
不久前,西安交大黨委書記張邁曾參加了“馬原”課小班討論活動,學生圍繞四個主題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現場,張書記受邀進行點評,深化了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同時,校長王樹國也走進了馬金玲老師主講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觀摩課堂教學。這樣的聽課,只是西安交大三級聽課制度的一個縮影,僅2018年校院系三級領導先后100余次深入思政課堂講課、聽課。
西安交大歷來重視思政課建設。2019年3月18日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后,交大圍繞如何加快思政課改革建設已開過多次專題會,張邁曾書記多次強調要扭住思政課不放。
不僅如此,學校還把思政課“三進”要求升級為“六進”,讓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案、進PPT、進講授、進討論、進作業、進試卷,變政治要求為教學要求,將其落實到每一門課、每一個知識點中,以實際行動助推西安交大和陜西省委宣傳部共建馬院,建立各種協同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每周三下午交大全校不排課,這是馬院一周最熱鬧的時候,各個系所會利用這個固定時間集體備課。教師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召開研討會,對教學中的重難點、每章節的核心內容進行集體討論。由一位教師先講,大家圍繞他的講授再提意見進一步完善,用什么案例、怎樣設計,做到一章一章地過、一位教師一位教師地過。僅2018年3至7月,對4門本科生思政課的集體備課就進行了30余次。同時,學校還邀請兄弟院校優秀教師授課,并聘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名流來校作熱點時政報告,努力拓寬教師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我們每個所一學期要開展很多次集體備課,效果非常明顯。”馬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田建軍說:“通過集體備課的慢慢打造,年輕教師會從一開始的不太接受到理解認可。只有他真信、真懂了,再給學生講時,學生才能接受。”同時,因每個教師的風格不同、專長不同,通過互相聽課,可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目的。
思政課建設與發展不能僅靠學校的高度重視,要持續發力就得用制度“保駕護航”。為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西安交大在報名師名課、評獎等方面盡量向思政課教師傾斜,從制度上整體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待遇,并形成持續發展機制。這就解決了教師的后顧之憂,讓他們上好思政課有榮譽、有獲得、有奔頭。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課程建設中,思政課是一類課。“一類課要錢給錢,要條件給條件,能爭取就爭取,這已成為學院領導班子的共識。”馬院副院長陳建兵說。
一系列制度保障讓交大思政課在各高校中“脫穎而出”,馬院課程建設與學科建設已成為西部地區的排頭兵,2018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過三關”助力青年教師站上講臺
“思政課教師的素質、水平、敬業程度反映了思政課建設的質量。思政課建設得怎么樣,關鍵在于教師,得有一批政治立場堅定、理論素養深厚、講得呱呱叫的教師。”陳建兵說,課程建設和教師培養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要兩手同時抓、同步推進才行。
2015年交大馬院獨立時,思政課教師不到50人,現有70人,且以每年10人左右的速度在遞增。陳建兵認為,只有教師規模上去了,才能把他們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否則教師疲于奔命,無法專心打造思政課精品課堂。
用新入職教師呂焰的話來說,他剛剛度過“拔節育穗期”。“我們年輕教師在老教師的幫助下積極開展學術工作坊,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學術、學科背景不同,大家各取所長,進行思維碰撞,再將集體智慧融入整個思政課教學中。”呂焰說,他們會先寫好一篇論文或將一個想法
做成PPT,在中午找個時間作宣講,將論文及PPT的思路、教學設計呈現出來,請其他教師點評、提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青年教師的提高非常大。”
為助力青年教師成長,交大加大了幫扶力度。青年教師入職后,要想登上講臺還有一段漫長的路——學院試講、課堂試講、教發中心試講,“過三關”缺一不可,且要求非常嚴格。學院會給青年教師配備教學導師,讓他們做助教聽課,邊學邊練。通過一系列措施,青年教師約過一年左右才能正式授課。
“教學是個良心活兒,要傾情投入有奉獻精神,思政課教師更應如此。”陳建兵副院長說,“思政課教師光有一腔熱血不行,還得有兩把刷子,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為此,馬院開設了馬列讀書社,要求學生讀馬列經典,并由老教師為其指導、講授。同時,馬院還開設了馬克思主義與交叉學科論壇、北斗論壇、青馬問道等,青年教師可通過論壇一展風采,還能從中不斷拓展自己的思維,為自身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教”與“學”碰撞精彩青春火花
當思政課青年教師遇到“95后”“00后”大學生,會碰撞出什么火花?怎樣讓生澀的理論入腦入心?這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問題。
為此,西安交大青年教師王哲進行了大量的思索和嘗試。他認為,思政課有兩個關鍵層面,即內容和形式。在內容層面上,要做到敘事、抒情和明理結合,敘事、抒情是讓學生明理的前提,敘事時應關注學生的世界。“你不了解他們的世界,不知道他們宿舍住幾個人,他們有沒有空調,他們出了交大門最愿意去的地方是哪里,那么,你跟他們就處在兩個世界,你說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就是符號,壓根不是他們想要的、想聽的。”從形式層面上,教師要有風格意識,這就類似調味劑,讓學生覺得思政課不那么“干”,不那么“難以下咽”。“有時他們感覺我上課就是在說相聲或是在做演講。在他們心中,我除了是講‘馬原’課的老師之外,還要帶給他們另外一種感受,這種感受使他們愿意坐在這兒,愿意抬著頭把我的課聽下去。”
而交大思政課的碰撞與吸引常常跨越了年齡,不再是青年教師的“專利”。學生郭溪露上大二的時候,講“毛概”的沈沛老師年齡和自己奶奶差不多,她的課基本不點名,但學生總是坐得滿滿的,很少出現課間溜走的現象。沈老師在授課時表現出了與她的年齡不相符的思維,具有超前性和靈活性,可以和年輕人的思維接軌。
“思想多元、自信張揚、樂于表現、倚重網絡……”這是從事思政課教學20余年的雷巧玲教授通過大量抽樣調查發現新時代大學生具有的特點。為此,她根據這些特點做了一系列課題,使思政課教學更加有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學中巧妙設置一些問題鏈,使問題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在思考中走進思政課堂。
為了打造學生喜歡的思政課,西安交大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他們深知一堂生動有效的思政課絕不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更應該讓學生有“參與感”。為此馬院嘗試了“大班講授、小班討論”的教學方式。在討論中嘗試師生互換角色,由學生講課,教師聽講。同時,還鼓勵學生圍繞課程內容拍攝微視頻,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在實踐中學習、領會思政課內容。在“思修”課實踐中,讓法庭審判進課堂,讓學生現場感受法治的力量和正義,對學生震撼很大。
針對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這一特點,交大構建了“微課+精彩一課+MOOC+視頻公開課”的教學模式,將思政課拍成慕課上線,讓交大思政課走出去,也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方便。另外,交大還引導學生在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等活動中帶上思政課教學任務,在實踐中感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強大,以及理論的力量。
配合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交大思政課的評價考核不再拘泥于閉卷考試。在考核中,既有閉卷、開卷考試,又有混合式考試。最終考核中,考試占50分,平時占50分,平時考核主要體現在出勤、作業、課堂討論、上課積極性、網絡學習發帖跟帖等方面。學院還鼓勵教師還從理論研究、社會調研、微視頻及論文撰寫等方面進行考核,此舉深受學生歡迎。
豐富的教學內容、新穎的授課方式、多彩的校內外實踐、多樣的考核方式,吸引著更多的學生愛上思政課。近年來,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不斷提高,優秀率、優良率、課程平均分三項指標均高于全校平均值。
西安交大在思政課建設上一直潛心探索,未來,交大馬院將打造一支“讓黨放心,讓學生滿意”的思政課教師隊伍,爭取在2020年思政課教師達到100人左右。同時,將推動第一課堂、時政課堂、網絡課堂、實踐課堂等整體性建設,打造在國內有影響力和示范引領作用的思政課,一系列思政課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