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鋼琴基礎知識及學習興趣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決定了其迥然不同的知識需求、接受能力與學習進度,因而需要教師實施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而分層教學則在此過程中具有突出價值。基于此,本文在簡要總結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學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的基礎上,系統說明分層教學價值,提出分層教學策略,為鋼琴集體課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 鋼琴集體課 分層教學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淺嘗輒止的教學內容

廣大幼師不僅需要擁有鋼琴編創與演奏能力,還要掌握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才能更好地適應學前教育工作,這要求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學必須注重提升學生能力素質的“廣度”和知識技能的“深度”以及學生綜合實操能力。然而,當前鋼琴集體課教學內容存在明顯“淺嘗輒止”的問題,即在36個課時內,無差別地融入歷史、欣賞、理論、技能等諸多內容,“大而全”的教學活動一方面使教師僅僅停留在淺層次、鋪陳式內容的介紹上,無法根據學生特點,針對特定主題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尤其缺乏對學生編創與表演實踐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缺乏對學生學前教育專業背景的考慮,造成教學缺少教學方式、教學技巧方面的內容。蜻蜓點水般的教學很容易導致該課程流于形式。

2.一刀切的教學方式

鋼琴知識具有較強藝術性、系統性、實操性特征,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已學習過鋼琴,甚至進行了考級,也有不少學生在入學前沒有任何鋼琴基礎,甚至對鋼琴并不感興趣,存在排斥、抵觸、畏懼心理。鋼琴教師必須正視學生鋼琴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客觀差異,實施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提高鋼琴集體課教學質量。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部分鋼琴教師采用最簡單的“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運用統一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計劃對所有學生進行無差別教學,這不僅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差異,而且因學生對知識點、難易程度的感知不同,久而久之便造成不想學、不愿學的后果。

3.單向傳輸的教學模式

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既可以督促學生學習,又可以及時把握學生學習的進度和效率,了解存在的問題,以此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這是提高教學質量所普遍采用的一種手段。目前,高校學前教育鋼琴集體課仍然采用常規單向傳輸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講授,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被動學習的狀態,兩者之間缺乏交流,造成學生因缺乏監督或對授課方式不感興趣以及所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而教師卻仍然自說自話、按部就班地進行鋼琴教學。整個教學過程看似比較規范,尤其是授課教師看似比較認真、敬業,實則無法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真正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使鋼琴集體課教學變成了一項單純為了完成授課任務而進行的工作。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分層教學特征

1.具有因材施教價值

分層教學方式突出表現在對授課對象的“分層”上,要求授課教師能夠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需求、接受能力、興趣特征等,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為每一類學生設定適合其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計劃,以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面對的是以“行政班”為單位的學生,學生人數多,鋼琴基礎能力參差不齊,興趣愛好差異大,引入分層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踐行“因材施教”教學理念,對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既能保證師資力量的使用效率,又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教學質量。

2.課程教學互動性強

分層教學是對特定授課集體進行分層,從而將規模化的授課對象劃分成一個個小群體,針對每一個群體實施差異化的教學活動,直接減少了教師在特定時間與空間環境下的授課對象,面對的學生數量有限,對學生能力特征有著更準確的認識,從而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結合授課目標、內容與方法等,采用問答、角色置換、個體演示等方式,靈活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引入分層教學后,增強了授課過程的互動性,使教師從鋪陳式的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將大量時間用于鼓勵、督促、引導、糾正學生的學習上,豐富了課程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鋼琴教學質量。

3.注重營造競爭氛圍

分層教學不是停留在小群體內的因材施教、互動交流,而是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在不同層次的群體之間形成良性競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鋼琴學習興趣。具體來說,鋼琴教師可以在特定群體中培養學生高水平、高層次的競爭意識,使學生產生危機感、落后感,潛在地激發其積極學習、積極競爭的心理。鋼琴教師也可以組織不同層次學生間的鋼琴表演、鋼琴競賽活動,以實踐帶動學生的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其成就感,使其樹立自主學習、長期學習的意識。這無疑是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學的終極目標,從根本上改變了目標教學所面臨的淺嘗輒止、流于形式的問題。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分層教學策略

1.順利實施分層

首先需要教師根據行政班鋼琴集體課的“課頭”,確定分層數量,再展開學生鋼琴基礎知識、學習能力、興趣水平的調查,采取教師分層和學生自主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臨時班級,每一個“課頭”對應一個班級。這既保證了鋼琴集體課教學工作符合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同時又可以保證后期因材施教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是有效開展分層教學活動的關鍵所在,需要鋼琴教師準確“摸底”學生能力和興趣,順利劃分臨時班級。

2.制訂個性化的方案

鋼琴教師在完成分層工作、組建臨時班級之后,需要針對每一個臨時班級的學生特征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首先,該方案一定要設定明確的鋼琴教學目標,或者是培養學生對于鋼琴基礎知識的認識,或者是培養學生掌握鋼琴演奏技巧,或者是培養學生高水平的編創與表演能力等。其次,該方案需要圍繞授課目標建立技能教學與方法教學相結合的內容體系,即鋼琴教學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培養學生的鋼琴理論知識和實操能力,提高學生的鋼琴素養;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培養學生掌握幼兒鋼琴教學方法、教學技巧,以便將來能更好地適應學前教育工作。最后,該方案需要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設置互動性環節,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督促性、激勵性,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學習。

3.引入彈性機制

學生對于鋼琴課程學習興趣處于動態變化之中,由此要求鋼琴教師“分層”時不能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而要引入一定的彈性機制。具體來說,鋼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機會,有目的、有意識地了解學生的鋼琴學習進度、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靈活調整個別學生的層次,形成高低層次之間的順暢“流通”。這可以有效改變先期分層過程中對于部分學生能力和興趣判斷不準確的問題,及時為每一個學生劃分適合其實際情況的層次,尤其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使其努力學習知識改變自己的層次。

4.開展分層評價

鋼琴集體課主要采用的是單一考試、一刀切的課程評價方式,具有一定鋼琴基礎的學生占明顯優勢,無鋼琴基礎的學生則會產生“學習無望”的想法,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不會獲得優異成績,導致其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降低。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方式,具有了實施差異化考核的條件,因此在制訂授課方案過程中,還需要充分重視分層評價,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從學生學習態度、進度、效果等角度,綜合評估學生課程成績,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努力也會得到教師的肯定,自身的學習進度與效果也會得到教師的認可,而這均可以幫助自己獲得優異成績,從而會更加積極參與鋼琴課程學習活動。

結 語

學前教育專業鋼琴集體課引入分層教學模式,可以踐行因材施教理念,增強教學互動性,營造濃厚的競爭氛圍,對于提高鋼琴課程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鋼琴教師既要準確把握分層教學理念和技巧,又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積極制訂和實施分層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宋歌:《鋼琴集體課分層教學研究》,《綏化學院學報》2018年第8期。

[2]白雨虹:《高校鋼琴教學中分層教學的開展與實踐研究》,《北方音樂》2018年第2期。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