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高職教學改革的“四個融合”——以學前教育專業口語教學為例
作者:羅 璇
發布時間:2019-06-26 15:14:0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高職院校推進教學改革可通過“四個融合”,即互聯網與高職教育的深度融合、職業技能大賽和日常教學的賽教融合、職業資格考試與教學過程的考教融合、校企互動的產教融合,實現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技術技能 高職教改 人才培養 學前教育
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盵1]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是“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切實提升學生技能水平是課程改革的題中之義。本文試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口語教學為例,探討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高職教學改革路徑。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口語教學以普通話、講故事、幼兒教師教育教學口語等為主要訓練內容,課程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增強其適崗能力。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有限,如何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習得技能,真正達成職業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適崗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一線教師,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嘗試。
深化信息化教學,促進互聯網與高職教育的深度融合
信息化時代,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ヂ摼W既更新了教學環境,又為師生雙方提供了海量的學習資源,還變革了教學方式。高職院校教師要積極學習、了解信息化教學理念,借助信息化工具和資源培育教學新生態。
1.引入信息化教學平臺,建立教學新媒介
在信息化教學平臺下,傳統課堂中的大部分活動如簽到、推送學習資源、發布任務、答疑討論、測試等都可以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完成,轉瞬即逝的教學過程也變得有跡可循,有利于師生雙方進行反思與評價。在信息化教學平臺輔助下,以學生為中心的差異化、個性化學習會實現得更加便利。在基于信息化條件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安排課前學習的時間與次數,教師也可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推送有差異的學習任務,并根據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重設課堂重難點。另外,個性化輔導還可以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同時進行。
2.利用海量資源,助力教學改革
在信息化條件下,網絡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與豐富的資源。教師首先要增強有效信息的檢索和辨識能力,將高質量的網絡資源與教學實際相結合,通過引用分享、部分改造、自主自建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高質量的且有針對性的學習材料。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口語教學為例,教師可借助“智慧職教”“學前教育資源庫”、中國大學MOOC等,將精品的訓練指導微課與口語訓練范例分享給學生,同時也可以結合實際需要自制微課供學生學習。
3.變革考核與評價機制
考核與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在傳統教學中,考核重結果輕過程,且評價主體相對單一。而在信息化條件下,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學生的學習過程如查閱資源、參與討論、提交作業等都會實時記錄并得到多重評價,評價主體更加多元,評價效果更為客觀。
4.探索基于手機移動終端的學習模式
學生技能水平難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是課堂學習時間的有限性、間斷性與技能習得的持續性、反復性需求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當前,高職學生基本人人一部手機,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手機軟件完成各種學習任務,如在學前教育專業講故事口語訓練中,學生可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在手機上更新故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賬號,隨時查看訓練情況,學生之間也可相互交流評價。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借助手機將日常訓練記錄下來,以音頻或視頻的形式提交網絡平臺,這些資源既可作為學生日常訓練的記錄,又能成為同級或下一級學生學習訓練的珍貴范例。
發揮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實現賽教融合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謝俐在2018年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研討會的講話中提到,職業技能大賽應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以賽促改、賽教融合”。要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作用,賽教融合是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高職教學改革必由之路。
1.從大賽輔導教師團隊建設出發,探索高職院校教師團隊建設與協同發展的一般范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技能大賽既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檢驗,又是對院校師資培養質量的深入考查。團隊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和發揮教師的能動性,對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踐指導力尤為重要。高職院校應組織教師定期深入企業或其他專業對口單位參與生產實踐活動,定期舉辦教師專業技能展演或競賽,增進兄弟院校間的交流與學習,這對提升教師實踐教學技能大有裨益。高職院校應建設好大賽團隊,并將建設競賽輔導團隊的經驗遷移至專業教師隊伍,全面提升教師個人及團隊的工作效能。高職院校探索教師團隊建設與長期發展的一般范式必將推動高職教學改革步伐。
2.發揮不同級別職業技能大賽選手的輻射帶動作用
職業技能大賽選手一般都有豐富的備賽、參賽經驗,他們的訓練、比賽心得可以傳播、分享并激勵引導更多的學生在日常訓練中提升專業技能。同時,這些選手還可成為“助教”,輔助教師在學生中持續發揮指導作用。他們的相關專業技能音頻或視頻資源可長期留存,使其成為專業建設、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寶貴資源。
3.借助大賽資源,強化日常教學
職業技能大賽中的資源,尤其是國賽、省賽的題庫、評分標準等往往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與典型性。將國賽、省賽題庫等大賽資源引入學生的日常訓練,既能彌補教師日常教學資源的不足,又能提升學生的技能。教師在引導全部學生完成高質量的日常訓練時也為技能大賽遴選了種子選手,事半而功倍。另外,選手備賽的訓練模式也可部分借鑒并運用于大部分學生的日常技能訓練。在學前教育專業講故事訓練中,教師可將技能大賽題庫及競賽視頻作為教學和訓練的材料,借助網絡平臺讓學生分組學習、訓練。如此,不僅能豐富教學資源、提升訓練質量,還能將技能大賽與學生連接起來,充分發揮職業技能大賽的正面導向與引領作用,實現普惠制人才培養,使大多數學生受益。
凸顯職業資格考試的導向作用,促進考教融合
作為一名職業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順利就業的前提,而學生職業資格證考試的通過率也是衡量院系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提升學生職業資格考試的過關率固然離不開校內校外集中的考前輔導,但若能將職業資格考試要點與日常的學習與訓練有機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明確目標、夯實基礎、找準要點,再加上針對性的考前輔導,雙管齊下,效果會更佳。
1.加強專任教師的培訓與考核
專任教師一般對某門課程的教學非常熟稔,但不一定全面掌握所任課程在學生職業資格考試中的情況。因此,高職院校要從專任教師抓起,使其樹立考教融合意識并具備融合職業資格考試與日常教學的能力。在教師培訓方面,可組織教師研討真題、模擬考試等增強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同時,還應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對教師的相關工作進行監督與評價。以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為例,幼兒教師資格證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幼兒教師資格考試的筆試、面試部分涉及多門課程,因此,相關教師可從所授課程出發,研究本門課程在考試中的所占比重、??碱}型、高頻考點等,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提供針對性輔導。在指導教師的配備上,除依靠專任教師外,還可以邀請行業專家、教學名師、職業資格考試面試官等為應試學生進行專項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過關率。
2.加強學生的引導與訓練
學生是職業資格證考試的參加者和直接受益者。但一些學生對在校期間獲取職業資格證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認識,在日常訓練中主動性不高,訓練效果欠佳。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引導,使其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與未來就業的重要關聯。職業資格證的獲得還離不開扎實而有效的學習與訓練。學校要引導學生結合不同類型的職業資格考試安排、教學安排以及自身情況量身制訂合理而周密的學習計劃,為其配備指導教師,學生可以同伴學習或小組學習的方式輔助、督促計劃的有效落實與實施。
增加校企互動,深化產教融合
高職教育既屬于高等教育,又隸屬于職業教育范疇,具有突出的職教特征。因此,在高職教育的目標設置中,必須以市場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為準繩,不斷深化產教融合,這是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教育長足發展的重要課題。
1.建立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要全面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建立一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2]在教師準入機制上,職業院校要落實新入職教師具備企業工作經歷的要求,從源頭上解決教師實踐能力弱的問題。對于在職教師,要讓他們經常深入企業園所,直接參與真實工作情境下的生產勞動或其他活動,錘煉其適崗能力。同時,還可將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特長的職業院校教師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技術技能特長的企業技術技能人才(師傅)集合在一起,形成群體指向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使其表現出共同目標、共同愿景、共同協商、相互依賴等共同體特征。[3]高職院校要吸引企業的能工巧匠對師生進行培訓,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技術能手與職業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相互兼職的制度。
2.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
企業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與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目標一致。校企合作育人,有利于實現雙方共贏。企業可以恰當的方式全程參與、督導教學過程;學生可深入企業跟崗、頂崗實習,優秀學生還能成為企業正式員工,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以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為例,應建立學校和幼兒園為主體的“教學研”共同體,幼兒園與高職院校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共同解決問題、共享教學資源,在協同育人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雙方共贏及可持續發展。
3.開展校企橫向課題研究,實現校企合作內涵式發展
橫向課題研究是校企合作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橫向課題往往源于企業的生產實踐需要,其目的在于解決生產實踐活動中的疑難問題,研究成果要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研究經費主要來源于社會資金。該方法不僅與高職院校服務市場和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不謀而合,還能倒逼教師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必然要深入生產活動去了解情況,解決問題。通過橫向課題的研究,教師還能將企業一線需求、市場新動向與研究所得帶回課堂,開闊學生視野,發揮以研促教、以研促學的作用。
結 語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高職教學中要緊緊圍繞教育目標不斷探索創新?;ヂ摼W與高職教育的深度融合、職業技能大賽和日常教學的賽教融合、職業資格考試與教學過程的考教融合、校企互動中的產教融合,這“四個融合”是高職教學改革的四條路徑,其中還有很多具體問題有待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在實踐中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國政府網。
[2]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國政府網。
[3]David H J,“Ministerial Council on Education,Employment,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Draft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Consultation,2006,p.3-22.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