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從地域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系出發(fā),探討了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中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和優(yōu)勢。然后以陜西商洛為例,從地域的歷史地理資源、城市規(guī)劃建設和品位以及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方面陳述了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地域文化資源 文化自信 策略

基金項目:2018年度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學研究項目《地域文化資源在地方高職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路徑研究——以陜西商洛為例》(項目編號:18JK0973)。

地域文化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有助于地方院校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建設人才,有助于地方院校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也有助于地方依托地域文化的向心力吸引、留住人才,助力區(qū)域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地域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關系

辭書中,“地域”的解釋為“土地的界域”。“文化”的內涵比較豐富,在本文中“文化”我們選取“人們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一釋義,那么“地域文化”就可以理解為某一地區(qū)(區(qū)域)人民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既然是某一地區(qū)人民創(chuàng)造的,地域文化就有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烙印,反映著一定區(qū)域的獨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將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文化自信扎根于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而發(fā)展為主動承擔民族復興歷史責任的精神動力。

1.地域文化在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中更具親和力

地域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相對于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而言,地域文化缺乏普遍性的優(yōu)點,但也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地域文化以更貼近地方群眾生活的存在方式被大家所接受和傳承,尤其對于地方院校的大學生而言,地域文化是豐富他們生活、活躍他們思想、影響他們行為的最親近、最直接的源頭之一。地域文化因為有與地方人們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特點,較之于其他文化形式具備更強大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更易激起大學生對地域文化及其發(fā)展的共鳴,從而為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奠定了情感認同的基礎,因此,地域文化成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教學資源。

2.地域文化資源豐富了地方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內容,也為地方院校特色化發(fā)展提供精神支撐

文化資源本身就蘊涵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先進的文化感染人、激勵人、塑造人,有助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1]地域文化資源正是通過熏陶、教化等方式發(fā)揮著顯性或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地域文化是具有地方獨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地域性的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為其在地域上的便捷條件,能夠讓大學生親身感受到這些地域先進文化的存在方式或物質形式。大學生對地域文化現實存在的方式會產生直接觀感,進而對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核作出進一步思考。由此可見,各地的地域文化以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或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形式補充、豐富了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資源。將地域文化資源融入文化自信教育中既能夠創(chuàng)新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內容,使教育內容表現出地域的獨特性,又能夠從更貼近大學生生活的視角展開教育,更有親近感和說服力。同時,這種飽含地域特征的教育內容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是地方院校特色化發(fā)展的精神支撐。

3.地方院校為地域文化資源開發(fā)提供智慧支持

地域文化可以為地方院校提供資源支撐,反過來地方院校也能以自身在人才、知識等方面的優(yōu)勢作用于地域文化,促進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地域文化資源要想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發(fā)揮更大作用,首先應當提高地域文化的影響力。要深度挖掘地域先進文化,使其適應所在地區(qū)的發(fā)展特點和時代特點并進行轉化甚至升華,使地域文化資源能更好地被人們所熟悉、理解和運用。這就需要地方院校充分發(fā)揮人才、知識、設備等方面的優(yōu)勢,做好地域文化資源的先進性挖掘以及轉化工作,這種轉化有助于拓寬地域文化資源的受眾范圍,為地域文化輸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地方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地域文化資源內容豐富且各有特色,其轉化與升華應進行具體分析。地域文化資源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要想使其為大學生所接受,就離不開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即探究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下面以商洛地區(qū)為例,分析地域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1.挖掘地方歷史地理資源,以文化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

商洛位于秦嶺南麓,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山清水秀,風景如畫。“該市風土人情,既受秦晉、關中文化之砥礪,有北國秦風之粗獷,又受巫楚文化之影響,有南國楚韻之靈秀,形成了一系列商洛人文生態(tài)景觀。”[2]

商洛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成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堂教學讓大學生從理論知識層面對商洛地域文化中的歷史地理資源增強認識和了解;另一個方面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形式,帶領大學生到商洛市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和名勝古跡等地進行參觀和學習,讓他們親身體驗、感受文化的存在形式。這樣,既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激發(fā)了他們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情感和心理體驗。此外,還可以利用地方檔案館、圖書館等多種途徑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商洛的地域文化資源,以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

2.緊貼院校駐地城市規(guī)劃建設及品位,培養(yǎng)大學生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歸屬感

隨著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逐步改善,商洛正在加強城市建設,著力提高城市品位,增強城市實力,進一步豐富城市內涵。同時,城市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建設也積極跟上,一批批公共服務設施陸續(xù)建成并投入使用,商洛印象、上上洛等文化旅游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在提高城市自身品位的同時,也受到區(qū)域內群眾的廣泛認同。大學生可通過深入城市生活,切身感受城市規(guī)劃建設及品位的提升,這種對城市的認同就是對地域文化認同的心理基礎。進而,大學生能夠盡早在內心確立對地域文化資源的歸屬感,并將歸屬感轉化為責任感,會積極投入到城市的建設和發(fā)展中,為區(qū)域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不僅如此,還應將商洛“以人為本、共建共享”的城市建設管理理念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中,讓他們在實踐中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滴做起,提高自身的文明素養(yǎng),以有助于提高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為打造秦嶺南麓山水園林生態(tài)宜居城市這個目標積極貢獻自己的青春。

3.以當地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以文育人,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商洛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歷史上,商洛就是西北通往東南的交通要道,兼容秦雄楚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即便如此,將這些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時,仍然要講究策略,使其與客觀實際相關聯(lián),畢竟,“能夠使人民產生自信的文化必然是和客觀實際相關聯(lián)且得到良好現實反饋的文化”。[3]

首先,要大力弘揚李先念、徐海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商洛留下的紅色革命文化。作為全國紅色革命老區(qū)之一,商洛地域文化中的最大優(yōu)勢是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基于當前大學生對紅色文化了解不多、不感興趣的現狀,地方院校必須堅持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將紅色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在改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方式方法時,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并適當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除了組織大學生在檔案館等地參觀學習之外,還可以讓他們參觀老一輩革命家的戰(zhàn)斗遺址,用老一輩革命家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先烈們的革命精神激勵、鼓舞大學生;應把紅色革命文化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教育結合起來,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他們的歷史使命感。此外,地方院校教師應加深對紅色革命文化的深入挖掘,使其與現實生活相關聯(lián),以有助于革命文化煥發(fā)新時代的生命力。

其次,講好以“平凹文化”為代表的商洛地域文化故事,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學作品因為其通俗性較強,更容易在人性上與讀者達成共鳴,可讀性較強,也更容易以隱性教育的形式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賈平凹先生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他的文學作品在當代文學界乃至全社會的知名度都較高,他的許多作品里都有商洛的影子和痕跡,熟悉商洛的人,都能從作品里讀到商洛的山水物產、風俗及方言等。地方院校應以賈平凹的作品為平臺,舉辦專題閱讀活動,在校園公眾平臺上不定期推送相關文學作品,鼓勵大學生學習這些以商洛地區(qū)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讓大學生通過文學作品更快捷、更主動地了解商洛的地域文化資源。相關研究證實,無論是作家的魅力還是作品的影響都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豪感。

最后,深入挖掘倉頡、公孫鞅、商山四皓等商洛歷史名人的故事。歷代詩詞大家李白、白居易、韓愈、杜牧等寓居商山時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地域文化資源。不僅如此,商洛早在1985年就被陜西省文化廳譽為“戲劇之鄉(xiāng)”,其境內流傳的劇種頗多,常見的就有秦腔、花鼓、道情、二黃(漢劇)、豫劇等,此外,還有民間廣泛傳唱的其他藝術形式,比如山歌、號子等。地方院校可以以商洛特有的戲劇、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抓手,通過大學生經常接觸的媒介(如“兩微一端”等)廣泛傳送這些歷史故事和名家詩文,讓商洛的地域文化有效滲入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除了利用媒體傳播,地方院校內部還可以在專項校本課程的編寫中加入地域文化相關內容,或以邀請相關文化傳承人到校園開展專題講座的形式,提升大學生在地域文化資源方面的修養(yǎng)。另外,對于相關歷史知識和詩文的學習,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思政課課堂,而應該廣泛滲透在各課程的課堂學習中,這種教育的實效性會比思政課堂上的灌輸更有效。簡言之,地方院校應通過多種方式讓大學生切身體會商洛文化的魅力,拉近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親近感和自豪感,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可以商洛市博物館、大云寺、龍駒古寨、船幫會館等為代表,地方院校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設立社會實踐基地,使社會實踐活動長期化、制度化。積極借鑒和吸收地域文化資源不僅對提升地方院校大學生文化自信有益,而且對于地域先進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轉化和升華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蘇玉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兩支隊伍協(xié)同的內涵、機理與方法研究》,《學術論壇》2018年第4期。

[2]李良贊:《論商洛旅游經濟發(fā)展中的特色文化建設問題》,《商場現代化》2007年第33期。

[3]曾麒玥:《文化自信的實現路徑——習近平的文化自信觀探究》,《社會主義研究》2017年第4期。

作者單位:商洛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