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造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空間觀念是指學生能夠根據(jù)物體的表面特征想象出它的幾何圖形,或者根據(jù)幾何圖形想象出它的實際物體。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幾何圖形,還可以為他們以后學習立體幾何打好基礎。我認為,應該從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層次性和操作性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把握好整體性

在小學階段認識幾何圖形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要求還是比較簡單的,只需要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幾何體的形狀、大小及其組合,并且能夠識別自己所學過的幾何圖形和生活中遇到的幾何圖形,培養(yǎng)一些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時,要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教學時我并沒有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長方體的特征以及面積計算公式,而是先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遵循從部分到整體,從抽象到具體的教學原則,讓他們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見過哪些長方體,然后我讓他們看一看教室里有哪些長方體,他們首先看到的就是粉筆盒,于是我就讓學生觀察粉筆盒,在觀察的過程中逐步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征。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征會有一個總體認知,讓學生在探索思考的過程中逐步對長方體加深認識。這樣一種從表象到具體的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沒有一上來就給學生講長方體有什么特征,而是由整體到部分,再從部分回歸到整體,關注學生對于事物整體的認知,這樣學生就會在頭腦中對長方體有一個大致的印象,增強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把握好層次性

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數(shù)學學習也是如此。所以教師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就必須要遵循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把握好教學過程的層次性,在設計問題時由淺入深,讓學生的思維慢慢得到發(fā)散,長此以往,學生的空間觀念自然會得到加強。

例如:在學習“三角形”時,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我設計了以下幾步:第一步,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自己身邊有哪些三角形,對三角形有一個初步的認知。第二步,我給學生一些教學材料——小木棒,讓他們自己試著擺一擺,看看什么樣的三條邊可以組成三角形,什么樣的不能組成三角形,并記錄下來,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第三步,在做完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基礎上,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我讓大家說一說自己都有什么發(fā)現(xiàn),相互交流分享,學生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表達出來,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狀況和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出有層次性的教學方案,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穩(wěn)步提升。

三、把握好操作性

在小學數(shù)學學習階段,學習幾何可以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將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結合起來,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知識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是這樣,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圖形的豐富想象,從而提升學生的空間觀念。

例如:在學習“圓柱和圓錐”這一課時,需要計算這兩個立方體的體積,我先讓大家猜想圓柱體的體積和圓錐體的體積之間有沒有關系,可能是什么樣的關系。在我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大膽說出了自己的猜想,這時我提出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學生們有的用沙土,有的用水來進行驗證。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學生不僅獲得了最直接的體驗,還收獲了知識。

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把握好教學的整體性,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把握好教學的層次性,使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同步;把握好教學的操作性,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獲取知識。只有把握好“三性”,學生的空間觀念才會逐步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郵市文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