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作者:高 毅
發布時間:2019-06-21 16:59: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2016年,我國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入了工匠精神,要求大力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以構建令世界尊敬的中國制造。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將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融入教育過程中,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要緊密結合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科學融入工匠精神,增強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大學語文 工匠精神
高職院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大力發展高職教育可以使我國社會發展需求得到滿足,還能夠有效保護和傳承傳統技術和技藝。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合理引入工匠精神,能夠引導學生樹立認真的工作態度,讓其自覺約束和控制個人行為,促進自身更好發展。
工匠精神的內涵
從本質上來講,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受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可以充分體現人的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工匠精神是一種追求品質的信念,也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具體來說,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精益求精。執著地堅持和追求精品,不斷創新和完善工藝技術,力圖最大程度地提高產品質量。二是重視細節。更加精細化地處理細節,愿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三是嚴謹的態度。擁有謹慎、細致的工作態度,嚴格檢測和控制每一個部件的質量。四是專業和敬業。為了提升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能夠認真負責地處理每一個細節,不斷地創新和完善工藝流程。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我國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
進入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升級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目標的實現,除了要不斷創新科學技術之外,還需建立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技工隊伍。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制造業,借鑒德國、日本等成功經驗完善了產業結構,同時大力創新人力資源模式,增強職業人的工匠精神,特別是近年,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越來越小,需要大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人,以提升中國制造的質量,促使中國轉型升級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2.企業生存發展的核心
從世界范圍內的成功企業來看,只有傳承工匠精神方可獲得持續發展。正因為工匠精神的存在,德國企業才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日本企業才可以成功創造世界品牌。目前,我國企業重視短期利益,忽略產品質量,缺乏工匠精神,對企業長遠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只有重視產品質量,提升個人工匠精神,方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學生個人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的普及,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只有具備較高技能水平、良好職業精神的學生方可在競爭中獲得優勢。高職院校如果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大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附加值,對學生日后就業和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4.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趨勢
促進學生就業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目標,這就需要其充分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相關調查表明,大部分企業除了要求人才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能之外,還要求人才具備一定的職業精神。因此,高職院校應大力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重點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高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較高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強的復合型技術人才。因而,高職院校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進行強化之外,還需要將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凸顯出來,緊密結合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充分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質量。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承擔著十分重要的教育職能。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語文知識,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水平外,還應幫助學生提升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深入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緊密結合社會實際崗位需求,科學設置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從人文性角度來講,大學語文與國家提倡的工匠精神培養十分契合。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合理設置課程內容,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內涵。總之,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既符合國家轉型升級發展的需求,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1.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創新課程教材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工匠精神的內涵,有效創設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使用的是比較陳舊落后的語文教材,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職院校應大力開發校本教材,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職業發展需求,將專業特色及技能特色體現出來,使學生的專業發展需求、職業能力培養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例如某高職院校結合旅游專業實際情況,研發了《應用文寫作》教材,重點分析了代言詞、代言活動等撰寫技巧,不僅可以使學生充分熟悉旅游景點,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精神。
2.依據職業精神,挖掘課文中的工匠精神
目前,企業對人才的職業特點、職業精神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關于職業精神培養方面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用心鉆研的態度以及精雕細琢的能力。如某高職院校結合職場類型深度開展了一系列征文、辯論賽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工匠精神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而自覺主動地提升個人的職業素養。
3.豐富教學內容,增加實踐課程
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緊密聯系并結合語文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除將基本的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外,還需要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所學語文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在具體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大學語文教學內容、專業特點以及崗位需求等,合理設計活動項目,通過情境模擬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4.結合教學流程,滲透職業精神
首先要創新教學策略。如通過小組合作法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辯論法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通過案例法培養學生積極創新、精益求精的意識。
其次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語段分析、作文是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主要作業類型,在語段分析作業中,教師需要將語段主旨、人文情懷分析作為設計的重點,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要引導學生多讀有關工匠精神的書籍。教師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和新媒體,向學生推薦一些包含工匠精神的書籍,鼓勵學生寫讀后感等。
5.結合職業崗位需求改革教學內容
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時,應積極與企業合作,邀請企業參與學校教學工作。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為學生營造逼真的實踐環境,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下進行實踐訓練,逐步將個人的職業精神樹立起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知名企業的文化資源,豐富教學活動形式,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深入滲透工匠精神。如可以將工匠精神活動月開展起來,邀請一些企業技能高手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這樣就可以縮短學生與企業的距離,也可以邀請一些企業家來校舉辦工匠精神講座等,引導學生從企業家的奮斗經歷中感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進而有效培養自身工匠精神。
結 語
綜上所述,培養工匠精神是我國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需要結合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特點,將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在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水平的基礎上,有效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態度。融入工匠精神,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還可以顯著提升高職院校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明:《淺談高職院校教師如何在弘揚工匠精神中發揮引領作用》,《科技展望》2017年第3卷第10期,第123-124頁。
[2]孫婷婷:《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工程技術研究》2017年第9卷第12期,第44-45頁。
[3]周美娜:《淺談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策略》,《考試周刊》2017年第3卷第14期,第77-79頁。
[4]劉慶曉:《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年第8卷第14期,第244-245頁。
[5]查巧貞:《淺談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知識文庫》2016年第3卷第11期,第244-245頁。
作者單位: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