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觀適用于各行各業,是當代三本院校教學改革的指路標。三本院校教學改革要創新,就不能只進行形式上的一些改革,而要大刀闊斧地進行創新,勇于嘗試,把為社會培養真正綜合能力強的創新人才作為改革創新的目標。三本院校要進行教學改革創新,就必須對本校的教學結構進行研究、分析,制訂適合自身特色的教學改革創新方案,為完成社會和國家賦予三本院校的艱巨任務而不懈奮斗。

[關鍵詞] 創新 三本院校 教學改革

基金項目:2018年西安思源學院校級課題《“大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方法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8SYGP033)。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九大以來,不論是重要會議還是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創新的重要性,頻頻談創新,事事講創新,處處謀創新,將創新置于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其講話和敘述內容豐富,基本涵蓋了科技、文化、教育、人才等多個方面,并且在理論、制度、實踐等方面作了進一步說明,這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指路明燈。尤其是三本院校要想在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成為有特色且能完成國家和社會乃至千萬家長所寄予的厚望和任務,就必須深刻理解新時代下的創新觀,順應時代潮流,對本校的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

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就是創新的競爭,唯創新者進,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而人才又是科技、制度、文化、理念等方面創新的支撐,所以一切創新都可以歸結為人才的創新,即創新的綜合載體。只有搞好人才創新,我國全民創新才能得以實現。三本院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是磨煉人才的熔爐,三本院校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一次大的改革,以培養品德高尚、文化涵養高、專業素質硬、綜合能力強的新時代“四有”人才為目標。三本院校為了完成時代和社會交付的這一艱巨任務,就必須對教學體制等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只有順應時代的教學改革才能夠為國家、為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綜合型人才。

普通三本院校改革的現狀

1.找準了方向,卻沒有實際舉措

目前,部分三本院校的教學改革都是向“雙一流”大學看齊,模仿名校設置本校的“一流學科”“一級專業”,但是專業仍是以前的專業,管理也是以前的模式,只是套上了一個“一流學科”或者“一級專業”的頭銜,沒有具體讓這個專業成為真正“一流學科” “一級專業”的相關措施,并且這些三本院校大部分時間都在開會討論哪個專業、哪個學科能夠成為“一流學科”“一級專業”。上級領導先開會商討,二級領導再開會研究上級領導的講話,一級一級地開會、通知要將某個普通學科改為“一流學科”“一級專業”,大會小會不斷。這就導致學校大部分人為了落實領導的會議精神而疲于應付,實際上既沒有具體地將一個普通學科發展成“一流學科”的相關措施,又沒有將普通學科發展成為“一級專業”的具體改革措施等。因此,設計所謂的“一流學科”“一級專業”只是一個空殼,和以前的普通學科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也根本達不到“一流學科”“一級專業”的標準。

2.重口號,輕舉措

部分三本院校為了建設所謂的“一流學科”“一級專業”,對外大喊口號,肆意宣傳學校有多少“一流學科”、有多少特色專業等,實際上就是一鍋“大雜燴”。除了宣傳口號之外,沒有真正符合本校特色學科、特色專業方面的改革措施。有的院校為了招生,對外大力宣傳“一流學科”“一級專業”有多少個,還加以說明這些學科、專業在校生人數等。但是,在校學生數量的多少并不是衡量“一流學科”“一級專業”的絕對指標。目前,很多三本院校一些專業的在校生和專業課教師比例明顯失調,一個連正常教學都將難以維持的專業,還談什么“一流學科”“一級專業”呢?某些院校也有所嘗試,在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但都與所喊口號相差甚遠,所作出的努力都是有限的。這種只重口號缺乏教學改革舉措的做法,只會阻礙真正具有本校特色的“一流學科”“一級專業”的創設與成長。

3.本末倒置,忽略了改革的初衷

某些三本院校為了配合教育部重點學科建設相關文件精神,出臺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但這只是一些表面上的改革,沒有深入教學的實質。甚至某些三本院校只是一味地強調課堂形式的改變,但這并不能促進“一流學科”“一級專業”的創設與成長,而且有可能破壞正常的教學秩序。例如,某三本院校為了檢查教學改革的成效,檢查人員隨意出入課堂,有的三本院校領導甚至可以隨意進入班級進行訓話,還有的三本院校由學生組成一支檢查隊伍到各個授課教室突擊檢查,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這種不尊重教師,隨意擾亂課堂正常秩序的教學改革,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4.制度與教學改革不相融

某些三本院校忽略了改革的初衷,出臺了一系列與良性教學不相融的制度、政策等。例如為了“一流學科”“一級專業”的創設,全校要以教學為主,狠抓教學質量,為培育新時代的接班人而努力。事實上,上課鈴響了,卻有檢查人員在教室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并且讓部分學生參與檢查導致其不能正常上課,甚至還有一些輔導員無故占用正常上課時間等,這些行為與舉措有很大的負面作用。

教學改革舉措

1.教學改革應因時制宜

每個三本院校的實際情況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知識結構、興趣愛好,以及教師綜合素質等制訂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改革方案,同時為確保教學改革的成功,要制訂一系列以教學改革為中心的制度,確保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

2.以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為目標

三本院校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培養的人才一定要三觀端正,能夠用堅定的社會主義立場、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武裝頭腦,具有堅持不懈、不怕困難、樂于助人的優良品質,并且能用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三本院校要重新定位,根據本校的課程結構、教師、學生實際情況,制訂合適的教學改革計劃,在教學計劃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清楚培養學生成才的第一步是先使其成人。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沒有任何的社會閱歷,抗挫能力差,離開家走上社會之后,稍遇挫折就會情緒失控。有些學生可能學習很好,但是學習之外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交際能力較為欠缺。還有一些學生在父母的呵護下,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小圈子里,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一旦現實與自己的幻想不一致時,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開始懷疑世界上的一切,甚至還有可能產生一些過激行為。因此,要將不同的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的頂梁柱,就必須重新認識學生,合理定位學生,調整教學計劃,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重禮節,識時務,負責任,樂于助人,重情重義,三觀端正,身心健康,有能力自己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真正意義上的人。筆者認為只有在學生成人的基礎上,實施教學改革,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3.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

許多三本院校天天喊著“以人為本”,實則卻與之相悖,或者這個“人”是校領導,即一切改革都是領導說了算。這些院校也召開所謂的民主會議,但最終還是領導說了算,是名副其實的“一言堂”。甚至有的領導私下批評一些二級領導站錯了隊等,為了自己制訂的政策能夠順利實施找各種借口,將教學改革冠以“以人為本”的頭銜,實行的卻是自己的“土政策”。一旦有教職員工對自己的“政策、計劃、言論”產生質疑時,就是犯了他的大忌,就成了被批評的對象,時間久了,教職員工就學會了明哲保身,所謂的教學改革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套話。

三本院校要繼續良性地發展下去,就必須從實際出發,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改革與創新。大學生是科技創新的支柱,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是人民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故而一切的教學改革都應該是以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為主的。三本院校想要培養出好的學生,就必須尊重教師,相信教師,將整個課堂還給教師,讓教師做主。同時,提高教師的地位,讓教師自發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使教師明白言教不如身教。只有在教師主動學習授課方法、認真改進教與學的模式、規范自己行為的前提下,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綜合型人才。因此,良性的教學改革創新,必須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進行。

4.建立“親情型”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改革中,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責任,他們是培養學生的主力軍。教師要想把學生培養成才,就必須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就必須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朋好友,發自內心地關心學生,愛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理解學生那些不成熟的思想或行為,教會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只有建立了良性的師生關系,學生才會信教師,愛教師,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有問題才會主動尋求教師的幫助,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成人成才。然而,做到這一點不應該只是思政教師的責任,而應該是全體教師共同奮斗的目標,并且要有相應的制度、政策作為保障,以確保教師能夠和學生建立“親情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是教學改革的成功。

結 語

總之,三本院校的教學改革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觀武裝頭腦,以能夠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具有綜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為目標,為實現我國的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及全民創新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淑:《試析高職人文與社會科學教師職業價值觀的干預與提升》,《民營科技》2013年第4期。

[2]潘峰:《淺談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作用》,《思想政治與法律研究》2016年第4期。

[3]周涵:《以人本理念促進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河南教育》2018年第2期。

[4]劉曉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大眾文藝》2018年第9期。

[5]王光華:《大學生科技創新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價值體現》,《教育教學論壇》2018年第11期。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創新教育研究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