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法學專業大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極為重要,大學“法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課應該以培育學生科研創新的實踐操作能力為導向,教師應在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環節設計、教學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大膽創新,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培養學生學術創新的實踐操作能力。

[關鍵詞] 法學專業 學生 科研創新 培育

基金項目:2015—2016年度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為導向的法學方法論教學研究”(項目編號:GERP-15-04)。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法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教學應該既要做好學術論文規范和理論的“教師”,又要做好學術論文寫作實踐的啟發和激勵的“導師”,“教學”“引導”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自我科研創新實踐能力為導向進行教學。法學論文寫作課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應該體現培養學生論文寫作實際操作能力的實踐性特色,一個無任何特色的教師,他教育的學生不會有任何特色[2]“法學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教學應該積極吸收實踐性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在各教學環節上,包括教學內容的選擇、課程平時的訓練、課程結業的評價等方面全面圍繞培養和激發學生科學研究創新實踐能力來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學術自主研究能力。

教學內容體現實踐導向:圍繞學術論文寫作的規律來設計

1.教學內容圍繞論文的七個要素講授

目前,通說認為一篇學術研究畢業論文構成主要有七個要素,即論文選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論文結構、作者見解、文章和社會責任。把學術論文寫作分成實踐性極強的七個要素和模塊來教學,條分縷析,重點突出,有利于教師圍繞這七個要素來組織教學活動。除了緒論和結語外,教師的課程內容應該嚴格圍繞七個要素選擇和設計。

2.教學時間順序上按照學位論文寫作的邏輯遞進順序設計

從邏輯先后順序看,選題是學術論文寫作的開始,緊接著是研究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有的教材把研究方法視為論文寫作的第四個要素,[3]筆者以為不妥。原因在于,學術論文寫作過程中,在確定題目后,作者需要確定研究方法,這不僅因為在論文寫作的實踐中,選題和研究方法往往是同時確定的,而且研究方法的確定也事關研究資料的調查和收集,一個法學問題可以用規范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也可以采用法社會學的方法,但是規范分析的方法和法社會學研究方法的資料獲取途徑卻大不相同。所以,將研究方法置后講解既不符合學術論文寫作邏輯和實際操作,又不便于資料的收集。

3.學術論文宏觀選題和結構規劃能力培養與微觀寫作能力培養相結合

法學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既包括宏觀方面的選題、結構設計等方面的能力,又包括微觀方面的資料收集、調研、文字的斟酌和修辭、語句的變換、法律概念的選擇等方面的技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啟發和開拓學生宏觀方面選題、規劃文章結構的“見識”,采取大量的案例和實例來進行教學,又要利用有限的時間對“文風”“文字”“文采”等微觀技術進行操作和訓練。

4.學術論文寫作規范教育和寫作技能培育相結合

學術性研究論文的寫作與一般的論文寫作不同,教師在學術論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既講授和訓練學生學術論文題目選擇、文章結構設計、論文寫作、文獻注釋和論文表述等方面應該遵守的一般學術規范,也應該啟發和培養學生實際寫作的操作和實踐能力,將二者統一起來。教師只能教會學生規矩法則,不能代替學生去實踐,學術論文的寫作應該使二者密切結合起來。

教學環節設計上體現實踐導向:緊密圍繞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4]學術論文寫作課程的教學要突出對學生寫作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學生“做中學”,或者說是“邊做邊學”。當然,也要吸收“案例教學”的積極因素。因此,教師在平時的作業設計和訓練之中,要緊密結合學生論文寫作的關鍵,即抓住選題、論文結構、研究方法等核心教學內容環節,通過課堂和課外操作性、實踐性作業的訓練教學,引導學生勤于動筆,這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還能補充其思考的不足,因為把思維的東西落實到紙上,常常會發現自己思維的不確切、不周密、不全面、甚至不正確等。通過大量的實踐達到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目的。

1.選題部分的教學

選題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重要部分,選題決定著學術論文研究的方向和范圍,對學術研究的成敗具有重大影響。一個好的論文選題會事半功倍,而一個差的論文選題會事倍功半。選題也決定了論文的研究方法。教師在選題部分的教學中,不僅要講解選題的一般內容規范要求,而且要闡明學術論文題目在形式上的設計要求。內容和形式兩者均應重視。教師可以在一般規范要求簡單講授后,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社會熱點問題,設計一個規范的學術論文題目的作業,教師不指定題目,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面對和處理挑戰性的問題,這樣雖然難度大,但是學生收獲也大,教學效果更好。當然在選題時候,要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研究真正的“中國問題意識”。

2.研究方法部分的教學

研究方法部分的教學,也應該在論文題目的教學之后,在教師介紹完法學研究方法論,在學生了解法學研究方法的一般理論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選好的題目,根據研究的目的,設計和選擇自己的研究方法,方法的選擇一定要服務于其特定的研究目的。例如,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服務于研究者定量研究的目的。

3.論文結構部分的教學

該部分內容的教學,在時序上是在選題和研究方法教學之后,在選題的基礎上,老師扼要介紹文章結構的一般規范和理論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選題繼續完成該論文結構,精確到三級標題。然后依據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進行自評、互評和教師統一評價。要求學生設計的論文結構要具有可行性,形式上符合學術論文在結構設計上的規范。

值得指出的是,法學論文寫作的教學應該視為個體性層面的教學和群體性教學的辯證統一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積極探索利用大數據建立班級課程學習群。對于普遍性的問題,利用網絡平臺在課前上傳資料,課中進行點評,課后再由教師和以前參加過本課程學習的學長再次點評,學生再把經過點評后自己修改過的成果上傳到網絡上,反復互動,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體現了“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的學習規律。對于論文結構的設計,要注意糾正學生“教科書式”的論文結構,面面俱到,避免“有論域而無論題”的弊病。[5]有問題意識,大膽創新,圍繞論題來設計論文結構。

4.教學效果檢測環節:重點檢測學生論文寫作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鑒于論文寫作課程的實踐性,所以在課程結業考試中堅持教學和檢測一貫性原則,重點檢測學生的論文寫作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考核中不采用統一的題目,而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創造性、能動性。主要方法是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學術論文題目,題目的表述要規范,并且就該論文寫出規范的論文大綱,闡述擬采用的研究方法,闡明采用這些研究方法的原因和理由。重點考核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實踐操作水平。

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體現實踐導向:點評反饋法

對于教師布置的實踐操作的作業,比如選題、研究方法、論文結構設計作業。授課時采取“點評反饋法”,就是通過三種點評方式:第一種是自我點評;第二種是同桌之間互相點評,自我反省,哪里值得肯定,哪里需要改進;第三種是教師統一評論,點評貫徹辯證法,分優缺點,不能一味說好。按照點題、回放、診斷、治療的階段教學,盡可能讓學習過程轉變為學生主導、教師推進,學生提問、教師反饋的“翻轉”性質的教學。這種授課方法雖然對教師的挑戰比較大,工作量顯著增加,但由于積極吸收了“翻轉”教學的理念和方法進行訓練,提高了學生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這種新方法的探索,重在把教學放在寫作方法的培養上,而不是放在法學論文寫作論和法學研究方法論本身的傳授上。

在學術論文寫作教學中,應該重視網絡學習平臺的運用,達到課上課下教與學的結合,線上線下教與學的結合,學生預習、學習和復習相結合,采用“互聯網+法學教育”的理念與技術,積極探索和嘗試,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2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梁彗星:《法學學位論文寫作方法》,法律出版社,2017。

[4]《葉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尤陳俊:《作為問題的“問題意識”——從法學論文寫作中的命題缺失現象切入》,《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5期。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