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20多年來,一直默默耕耘在三尺講臺上,幾多收獲,幾多感慨!執著默守這片凈土,悉心培育祖國花朵。靜心回望教學點點滴滴,千言萬語溢于言表。現由近年來中考古詩詞的考點切入,淺析初中語文高效教學法。古詩詞是中考必考內容之一,值得我們探究,現就其高效教學方法淺析歸總如下,愿與各位同仁共榷。

一、近年來陜西中考古詩詞考點及具體篇目

考點:內容理解,體會詩人精神;朗讀節奏,體會詩人情感志向; 找意象,體會詩人情感 。

年份、篇目:(1)2018年 《山行》,(唐)杜牧 ;(2)2017年 《望岳》,(唐)杜甫;(3)2016 年《春望》,(唐)杜甫。

二、近年來中考古詩詞考查內容規律及考點突破法

規律總結:(1)考查范圍:以絕句和律詩為主,選自課標要求的中小學必背的115首詩;(2)詩歌題材:以愛國詩、寫景詩為多;(3)設題角度:朗讀節奏、尋找意象、內容理解、體悟詩人情感等。

考點突破法:關注課內,重視理解; 明確考點, 作答清晰; 賞析詞句、修辭、情感; 畫面意象, 雅言再現;主題思想, 背景暗示;常見手法, 對比襯托。

三、針對中考古詩詞考點,提出合理化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一:

1.看題目 :(1)題目是詩詞的眼睛,它往往揭示了詩詞創作的時間、地點和主旨。如《邯鄲冬至夜思家》,點明了時間、地點、特定的背景,也揭示了主旨。(2)明確詩歌類別: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羈旅思鄉詩、愛情閨怨詩等。

2.知作者:文如其人,詩人的經歷不同,通過詩歌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我們要抓住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及其作品的主要風格來鑒賞。

3.知人論世: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經歷及創作風格;論世——了解時代背景及相關社會生活狀況。例如,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北朝詩多寫征戰尚武;唐詩題材豐富多彩,如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批判唐末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戰亂頻繁、生靈涂炭等的;南宋偏安一隅,外族入侵,中原淪于敵手,統治者又不思收復失地,憂國、愛國題材就成為當時詩詞的主題,多抒發壯志難酬、思念故國、忠義氣節等。

4.讀注釋:有的詩下面的注釋和詩前小序提供時代背景、創作緣由、解釋詞語,有的還暗示題目答案,我們必須重視。例如,《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注釋中寫道:此詩是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寫的,揭示了創作背景。

5.找意象 :古人表達情感很含蓄,往往將自己的情感蘊含在景物之中,這些帶有詩人情感的景物就是意象。 “柳”“留”二字諧音,經常暗喻離別,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浮云”比喻在外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丁香”比喻愁思或情結,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

6.抓情感 :讀懂一首詩,要特別注意抓住詩歌表達或透露詩人思想感情的字眼、主旨句、結語句。

教學建議二 :

1.重視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感,讀中悟,盡情感受詩詞的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

2. 借鑒“經典詠流傳”的技法,讓學生朗讀、唱讀,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3. “朗讀——品讀——賞讀”,從理解內容、感悟情懷、煉字賞句、品味寫法等角度設計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古詩詞,每年中考必考的內容之一,望能引起各位教師的高度重視,運用科學的教法,高效完成教學內容,使每位學生都能事半功倍地完成古詩詞學習任務,就是最棒的!

詩詞有溫度,人生知冷暖!詩意,就是借語言文字之美,渲染優雅的文化氛圍。詩意語文,就是對語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種追尋,也是對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一切優秀的語文教學,一定是詩意的語文。

教師們,讓我們一起探尋研究古詩詞中考考點,尋找高效的教學方法,追尋文本詩意,體味作品意境,產生心靈共鳴,共同成就我們美好的課堂教學吧!

作者單位 陜西渭南大荔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