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教育教學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數學教學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將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完善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課前巧借數學史,創設情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上課直入主題,告訴學生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所要掌握的知識點,這樣的教學不利于學生積極性的激發和注意力的集中,造成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效率低下。將數學史融入小學課堂教學,教師要將數學史內容融入教學計劃,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巧借數學史知識為課堂教學創設情境,如數學史、數學家介紹、數學故事、歷史名題、趣味數學等,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耳目一新,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營造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成就精彩數學課堂。

例如:在學習圓周率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在教學計劃中將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劉徽、祖沖之鍥而不舍、勤奮刻苦計算圓周率π的艱辛過程,作為課前數學史故事對學生進行講解,從而引出圓周率π的概念。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引導學生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頑強不屈、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

二、課中融入數學史,創新思維

新課標背景下,數學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因此教師要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將數學史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知道每個數學知識都有可追溯的歷史,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整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充分發揮數學史的教育價值。

例如:在學習方程解題時,教師適時引入“雞兔同籠”,學生使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教師引出古人采用假設法、列舉法等方法求解的過程,從而教導學生數學問題存在多種解法,我們在學習古人解題智慧的同時,要不斷探索多種解題方法。

三、課后延伸數學史,拓寬視野

現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品質。將數學史融入小學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堂總結時融入數學史,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眾所周知,偉大的數學家具有很多優秀的品質,他們在追求科學真理的過程中鍥而不舍、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動容,每一個數學定理、公式都是他們經過反復思考、重復計算,經歷無數次的驗證,他們的不懈努力為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教師在課后小結時融入數學史內容,延伸數學史相關內容,讓學生接受數學文化和數學家優秀品格的熏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并將它運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例如:在學習完分數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在課后總結時,可以向學生講述古代分數的表示及記錄方法,古埃人用橢圓表示分子為1的分數,我國古代用算籌表示分數,印度人用中間沒有分數線的阿拉伯數字表示分數,從而逐步發展成現代的表示方法,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漫長的探索發展過程,擴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綜上所述,數學史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了解數學學科的發展歷史,豐富教學內容,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在充分考慮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數學史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