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要注重“三字訣”
作者:吳建蓮
發布時間:2019-06-19 16:01: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思考怎樣讓學生主動融入課堂、融入課文中,還要思考怎樣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快樂。
一、品——詞之溫度
朱熹曾說過:“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本C觀蘇教版語文教材的選文,都有文質兼美和音韻和諧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語言文字,深入文字背后的故事。同時要讓學生學會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要讓學生不僅從表面上認識文字,也能深入領悟文字的豐富內涵。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詩詞,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底蘊所在,最適合教師用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如唐代詩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詩,這首詩是詩人居住在成都時所作,詩人在春夜發現了“好雨”的降臨,想到其“潤物”的功效,滿心歡喜,喜悅之情更是在全詩各處流露出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喜”字讓學生討論:詩人“喜”的是什么?學生們紛紛回答說:“詩人喜的是春雨的降臨?!本o接著再問:“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詩人為什么因為春雨的降臨而喜悅?”這時,學生會發現詩中帶有詩人主觀情感的字,第一句中的“知”以及第二句中的“潛”,學生回答說:“這兩個字表現了詩人的喜悅之情?!苯處熯M一步引導學生感受這兩個字的內涵,表面上看是把春雨寫活了,知道在合適的時節悄悄地來臨,語氣上又可以看出詩人嗔怪它不讓人早些發覺,好似贊美春雨做好事不留名,滿是詩人的驚喜之情。教學時,教師可以抓住幾個關鍵詞來讓學生賞析,引導學生體會用簡單詞語就能表情達意的效果,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悟——句之精彩
準確找出能表達文章核心的中心句,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基本上就完成了一半,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中的關鍵句子,并能體會到關鍵句想表達的意思,以及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同時對于一些使用了排比、比喻和類比等寫作手法的句子教師也要關注,讓學生不僅能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也要學會使用這些特殊句式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輪椅上的霍金》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問:“你們對霍金有什么看法?”這時,有同學說出了“物理天才、身殘志堅、頂禮膜拜”等詞語。接著,教師要學生通過閱讀全文找出體現霍金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的句子。學生很快就能找出關鍵句“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癥的霍金只能活兩年,但他一直頑強地活了下來,并且正是在這種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科學巨人”,并說出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霍金身患嚴重疾病,還能堅持做研究,并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教師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更多的句子來印證這句話,然后進行分析,這時學生的思考要更深入一層,認識到句子之間的互相聯系成就了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而句子的核心含義又是由關鍵詞語表現出來的,讓學生從細節和整體兩方面來解讀課文、理解課文,讓他們在了解人物精神品質的同時,也感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
三、思——文之章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新課標對學生的寫作和語文的功用性要求提高,學以致用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標。學生不僅要能讀懂文章想表達的意思,還要會模仿文章的寫作手法以及文中對詞匯和語法的使用,學會各種修辭手法,不斷積累,不斷進步。
比如,六年級上冊《安塞腰鼓》一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從結構上來剖析全文,該文以“鼓、人、黃土高原”為主線展開,依次寫了擊鼓的壯闊場面、人舞鼓時的變幻舞姿、黃土高原文化的熏陶和人們頑強的生命力。這是文章大的結構,接著教師通過好的語句來教學生如何更好地通過語言表現情感。比如“一錘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這句話通過句子內部詞語的排比,顯得簡潔有力;還有“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句同時運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出鼓點的磅礴之勢和后生們的風姿之健。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仿寫這兩個句子來贊美自己在生活中想贊美的人或者事物,為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引導學生品味詞匯的精美,感悟語句的精彩,并思考文章的結構,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語言文字使用能力的訓練。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融水鎮中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