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晚7點30分,西安交通大學東一樓330教室座無虛席,“能源與互聯網”通識課正在進行。講臺上,滿頭白發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錫凡神采飛揚,全程站立授課。臺下,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聽著,不時記著筆記。大一學生田澤水難掩興奮:“第一次上課就‘邂逅’院士,很意外也很激動,好期待接下來的課程。”

2018年9月,教育部印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門課程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適應國家招生考試改革新政策,實行大類招生的西安交大,在通識課程建設上持續發力,通過院士等優秀專家學者領銜、升級課程體系、改革傳統模式等一系列舉措,全力打造有深度、有廣度的“通識金課”,取得了明顯成效。

院士領銜,通識課程融合“課程思政”

由包括院士在內的優秀專家學者領銜,組建團隊打造優質金課,已日漸成為西安交大通識課程建設的新動向。該校63門通識核心課中,由院士領銜打造的就有4門,還有不少由長江學者、國家教學名師等高層次人才領銜。

除了引進“大咖”助陣外,西安交大的通識課程在內容上還添加了一味重要“作料”——思政育人,教師們努力在通識課中發掘和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將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等思政育人的理念巧妙融會其中。

選修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邱愛慈領銜的通識核心課“聚變能源與等離子體”,西安交大電氣學院大三學生孫尋航沒想到自己還會有“意外收獲”:“邱院士不僅給我們講述了熱核武器原理、效應及試驗等知識,還結合當年她和程開甲院士、林俊德院士等一起在新疆馬蘭基地為祖國國防事業奮斗的經歷,穿插講述了一些‘兩彈一星’攻堅中的小故事,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的精神讓人感動。正是他們的默默付出,才有了國家如今的繁榮昌盛。”

思政味兒不僅給通識課堂帶來了變化,也讓通識課程邁上了新臺階。2018年,西安交大立項17門“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提供專項經費支持,有7門通識課程入選。

構建“五大模塊”,科學與藝術教育深度融合

這學期開始,西安交大通識核心課“交響音樂賞析”第一次全國見面課正式開課,全國有近30所學校的學生在線選修了該課程。包括這門課程在內,目前西安交大已有7門品牌通識課建成國家級在線開放課程,發揮著輻射示范效應。

“交響音樂賞析”是西安交大通識課程“文化傳承與藝術審美”模塊的代表課程。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西安交大實現了通識課程從初步建成規模體系向體現通識質量和內涵的2.0版全面升級。學校以“結構性課程群”為導向,在通識課程建設中設置了科學探索與技術創新、全球視野與當代中國、文化傳承與藝術審美、生命關懷與社會認知、哲學智慧與創新思維五大模塊,涵蓋培養學生成人成才所需的跨專業的基礎知識、核心能力、多元思維、綜合素質、核心價值等,使學生在古今中外、理工文醫等多學科交融中理解文明、傳承文化,培育價值、塑造品質,形成探究精神和創新思維。

“五大模塊設置的背后蘊含了交通大學杰出校友錢學森的大成智慧學,將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進行了高度融合?!蔽靼步淮蠼虅仗幐碧庨L楊建科說,每個模塊都按照同一模塊內培養目標接近的原則建設和優化課程單元。

“鋼琴演奏表演藝術”這門課深受西安交大學生歡迎,選課時經常被“秒搶”。一次,西安交大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一名教師和學生聊起對其影響最大的課程時,令他感到驚訝的是,有一名學生回答是“鋼琴演奏表演藝術”。這名學生以前從未摸過鋼琴,在他看來,這門藝術實踐課打開了他認識世界的又一扇窗,思考問題時多了不同的視角。

打破傳統,不斷釋放課堂活力

課程改革往往聚焦教學方式和手段上的變革,西安交大基礎通識類核心課“社會學概論”教學團隊卻在授課教師身上做起了“文章”,其“鏘鏘四人行”系列教學法創新實踐,將“對話”引入教學,由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3個不同學科的4名教師同臺授課,激發一場場頭腦風暴?!笆D惺E芊窠Y秦晉之好”“在生死存亡面前,誰將是幸運兒”等話題也進了課堂,這種授課形式一經推出就迅速火爆全校。

這正是西安交大改革通識課程傳統教學模式的縮影。該校大力推行大班講授和小班研討,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同時,打破傳統教學方式方法,大膽嘗試,不斷釋放課堂活力。

西安交大還鼓勵通識課程教師采用“雨課堂”“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手段和方式授課,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應用與共享。能動學院徐東海副教授負責的“能源與人類文明發展”通識課程就采用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線上不僅有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等完整的學習資料,還經常組織學生討論、學習內容考核等,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充分結合,極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互動性。

責任編輯: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