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教研員
作者:常秋梅
發布時間:2019-06-18 10:48: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喜歡教研員的角色,更享受與老師們一次次思維碰撞之后的感動與超越。那么,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教研員?怎樣更好地發揮研究、指導與服務的工作職能?這里我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 心中有數抓策劃
要想把教研工作做好,首先要做到“一肚子加減乘除——心中有數”。教研員應該在年初緊緊圍繞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計劃,制訂好個人教研工作計劃,再聯系實際情況,統籌兼顧全盤,突出重點項目。其次,要有明確的行動策劃,要在策劃落實的過程中創新意、出新招、開新路,以達到創造性完成教研任務的目的。具體的教研行動切忌紙上談兵,必須結合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學校硬件配備情況、科任教師素養基礎、教師年齡分布特點等客觀條件,綜合考量,斟酌選擇。比如,我區整合全區優秀小語教師資源,建立學科中心教研組,開展聯片研修活動,就是一條極為有效的教研途徑。大家可在校與校的聯片中,開展學科課程建設、學科質量檢測;可在組與組的聯片中,進行集體備課,探討校本研修。
“學校人”與“學科人”雙重身份的實踐思索,使年輕教師眼界更開闊,歷練更多元,成長更迅速。
二、 夯實職能看行動
開展教學研究、進行教學指導、組織教研活動、開展教學評價,是教研工作的主要內容;為教學服務、為學校服務、為教師服務、為教育部門的行政決策服務,是教研工作的主要目標。只有夯實“研究、指導、服務”的工作職能,才能最終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強化研究性。教研員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較高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并熟知本學科最前沿的研究動態。這些知識只有通過不斷學習,經常閱讀才能獲得。大家在讀國內外一些著名教育專家撰寫的專著及教育教學理論的同時,還要訂閱本學科的專業報刊雜志,從中掌握最新的教研動態,用學習促進自我完善,獲取專業發展“內源性”學習力。讀書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講究方法,將精讀引領和泛讀自悟相結合;要做好筆記,將感受反思和記佳句美文相結合。長年累月,持之以恒,就不愁肚子里倒不出墨水,就不愁缺少前沿信息,更不愁頭腦里沒有理論。
2.突出指導性。突出指導性必須做到兩個結合,一是要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員應該時刻放眼關注全省乃至全國的學科課改發展形勢及動態,再立足本地區教學實際,有的放矢地指導好區域內的教學改革。二是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一句俗語說得好“教研員是行走在理論與實踐斷層之間的探索者”,教研員就應該時刻傳承、牢記探索者的特質,指導一線教師把抽象的理念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指導他們用理論武裝頭腦,用實踐檢驗理論、踐行理論,從而使學校的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相得益彰。在指導的方法策略上,教研員應根據不同教師的水平差異、不同教學問題的疑難程度,不同的校情、生情給予不同的指導,做到專業引領考慮差異性,業務指導實現精準性。除此之外,示范也是教研員對教師專業引領的有效方法,我們可以通過“課堂示范” “評課示范” “講座示范”“成果示范” “命題示范”等活動,拓寬指導渠道,展示專業素養,提升個人魅力。
3.提升服務性。教研員要想創新教研工作機制,提升教研服務水準,必須要做到重心下沉,陣地前移。即走到學校中,深入教師中,傾聽基層心聲,解決課堂疑問,成為老師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問得響的好同事。切忌把教學研究工作搞成高高在上的樓閣研究,要準確定位,教研員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檢察官、仲裁員,也不是指手畫腳的準官員、宣讀員。教研員與教師是合作關系,是伙伴關系,我們可以在研討中向年長的教師學經驗,向年輕的教師學干勁兒,先做“師之生”,再做“師之友”,最后成長為“師之師”。同時,要養成敏于言而慎于行的良好服務意識,遇到決策,不能僅憑一腔熱情,遇到問題,不能淺嘗輒止。一句話,教研員指導工作需關注全局且腳踏實地。
三、適時反思成專家
誠如葉瀾教授所言:“教師寫一輩子教案成不了名師,但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條經驗同樣適用于教研員。反思的智慧,是優秀教研員的不竭養分。反思形式可不拘一格,或記錄指導效果,或內部討論利弊,或傾聽教師反饋,或獨坐整理得失……只有反思不斷,才能變化不斷,久而久之,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從“教研菜鳥”成長為一名“教研專家”,講評言之有物,指導老練獨到,效果好評如潮。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高新區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