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學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更要提高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習總書記強調的“八個相統一”,用工匠精神打造每一節道德與法治課。

心懷使命,確定目標

對一節課而言,目標是靈魂,是方向。旅行如果沒有方向,就不知道該去往哪里。備課如果沒有方向,就不知道該做什么樣的準備。

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站在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人的高度確立教學目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轉變觀念,去除功利心,立足學生長遠發展確立教學目標,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針對當前校園欺凌事件、學生輕生事件、未成年學生溺水事件等,引領學生深刻認識生命的寶貴,進而樹立敬畏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等意識,應是本課教學的核心目標。

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打造一節精品課,需要教師用心鉆研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編寫意圖,反復推敲教材,進而重組教材,跳出教材,方能真正發揮好教材的作用。

以《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為例,經過反復研究與推敲,我根據教學設計的需要,對知識呈現的順序與方式進行了調整。播放生命誕生的視頻,用以說明生命的神奇與來之不易;用“我的名字”這一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名字背后的故事認識到生命有使命、可接續;用北大女博士婁滔不幸離世的新聞,幫助學生認識生命是短暫的、生命發展規律不可抗拒;最后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名人的例子,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到雖然自然生命不能永恒,但人的精神生命是可以永恒的,以此點題。

多看多思,有人有料

一節好課要有“好料”。所謂“好料”,是指課堂教學通過話題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此為載體,開展課堂教學。好料來自好素材,素材的收集帶有偶然和必然性。所謂偶然,是指好的素材,有時可遇不可求。所謂必然,是指教育者應該做個有心人,心中若有課,眼中的世界便都能與課程內容相關聯。教學《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時,我在構思了總體設計后,利用網絡進行了大量的搜集、查閱,確定使用《生命的誕生》這一視頻資料,引導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神奇、母親的偉大、生命誕生的不易,進而落實了感恩教育。

推敲設計,激活課堂

有了好的素材,不見得就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何設計課堂活動至關重要。

《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教學中,我首先采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對婁滔進行了介紹,一個青春逼人、近乎完美的北大女博士的形象立體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旋即,畫面陡轉,傷感的音樂響起,大屏幕上那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婁滔身著病號服躺在病床上的樣子,眼神中透出絕望與哀傷。悲痛、惋惜的情緒彌漫在教室里,前后的對比讓學生對一個鮮活生命的即將離去充滿留戀、不舍與無奈,從而自覺思考生命的長短、規律、價值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再設疑設問。學生認真地思考,動情地表達,各種觀點互相激蕩。這種課堂活動方式,使生命教育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精雕細琢,追求極致

了解學情,知己知彼。學情是教學的起點。面對面聊天,側面了解、公開課或者示范課前的試講,都是了解學情的有效方式,可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本課教學,我設計了學案,事先發給學生并收回,對學生反饋的情況進行整理、分析,了解學生姓名背后的故事、親人離世的經歷與感受等,提前了解學生情況,確保課堂互動順利進行。

點點滴滴,皆為教育。一節好課,每一個細節都是無聲的教育。這節課升華課題的部分,我選用了唐詩《金縷衣》,再用中國風名曲《桃花渡》作為背景音樂。幾種元素的巧妙結合,使濃濃的中國風撲面而來,也較好地滲透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注重細節,追求完美。不注重細節,難以打造出精品課。以上提到的《生命誕生》的視頻,原文件時長十幾分鐘,為了將視頻控制在3分鐘之內,我一遍遍地觀看視頻,一遍遍地推敲、記錄,最終縮減為2分36秒,既保留了關鍵內容,又使視頻整體的播放流暢自然,內容完整。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彩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