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我上中學,學校僅有的電教設備就是錄音機。那時候全校只有一臺錄音機,我們班英語科代表每次上課前把磁帶倒好,目的是為了方便老師上課使用,下課之后另一個班的英語科代表再把錄音機提到他們班教室。我當時覺得錄音機播放的課文錄音是那么優美,每次聽時都非常用心,而且喜歡輕聲模仿,希望自己的語音語調能接近錄音,也就是在那時,我萌發了當英語老師的念頭。

90年代初我如愿以償,成為一名英語老師,英語課堂的電教設備還是錄音機,只不過是雙卡錄音機。我充分利用這一教具,每節課都盡可能播放錄音,讓學生聽到原汁原味的英語。我還經常把學生的讀音錄下來回放,他們覺得好神奇,自己的聲音竟然能再次聽到。家庭條件好的學生把自己錄好的課文磁帶拿來讓我聽,幫他糾正發音,我知道這些學生是課文背得爛熟于心才錄音的,所以每次我都認真聽,給他們耐心指導。90年代末學校購買了投影儀,錄音機和投影儀的配合大大改善了教學條件,我的課堂有了現代化氣息,這種可喜的進步給我的教學帶來極大的方便。許多學生喜歡上了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大增,我校的英語教學質量也因此大大提高了。

進入21世紀,電腦成為辦公設備,學校有了兩臺臺式電腦。教育局也組織老師參加信息技術培訓,通過培訓,我掌握了電腦的基礎知識,會查找資料、打印試卷、下載資源等。記得2003年學校賽教,我突發奇想,把教導處的臺式機搬進了教室,給學生和老師展示了我們學校第一節所謂的電教課:Go Shopping(購物),其實就是在電腦上下載了幾張學生沒有見過的超市圖片讓學生看看而已。由于當時用的是14寸顯示器,屏幕小,全班40個學生是圍在電腦旁邊瞪大眼睛看著屏幕聽我講完了這節課的。

2008年,學校花了幾萬元購買了一套多媒體教學設備,安裝在一個專門的大教室供教師教學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不僅圖文并茂,而且可以上網收集資料,提供給學生的學習資源更豐富。記得我第一次用多媒體上的是四年級英語“Where Do They Live?”一課,我用PowerPoint中的“插入影片”這一項插進去了一段有關的四個動物:熊貓、長頸鹿、蛇、斑馬的視頻,這段視頻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給課堂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我拋出的問題又把學生的被動觀看和主動思考結合在了一起。這節課有聲有色,師生互動異常熱烈,學生學習興趣大增,主動學習的氛圍濃厚,圓滿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由于學校資金和教室不足,只建了一個電教室,哪個老師要上電教課還要提前預約。

近年來,隨著電化教學的發展,學校每個教室都裝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傳統的教學手段得到了徹底改變,我的課堂不再是黑板、粉筆加錄音機了,老師們可以隨時使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交互式電子白板強大的功能為教學提供了大量的圖片、聲音、視頻和網絡鏈接等豐富資源,使得課堂上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線上和線下的互動。我深深地感到這一新技術在小學英語課堂的應用非常適合教學要求,它不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而且實現了教與學的和諧統一,真正做到教育與技術的融合。

隨著新技術、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發展應用,去年,學校建成了錄播室,方便老師們錄課。錄播課給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在每次錄制課之前,都要和同事反復探討我的課件、教案及教法;錄制完畢一節課后,我都要仔細回看自己的錄課,詳細記錄自己的優缺點,分析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錄播室的使用迅速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水平,加快了我專業成長的步伐。

白駒過隙,歲月不居。我的電化教學歷程從錄音機到多媒體教室,再到交互式電子白板及錄播室,這一發展過程是改革開放40年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縮影。從不諳世事的少年到知天命的年紀,我經歷著電化教學發展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著這一變化帶來的幸福,心中不免感慨萬千,讓我們祝福偉大的祖國更加富強,祝福祖國的教育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作者單位:寶雞市寶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