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我的曾祖父弟兄三人都是晚清時期的秀才,這一直是我祖父和父親感到榮耀的事情,也是他們鞭策后人的資本。

我是父親的長子,頭腦又算靈活,因此一直屬于被關注的重點對象。我倒是不負眾望,努力地學習功課,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成績一路遙遙領先,尤其那作文寫得更是漂亮,一度被老師當成范文拿到各個班級里賞讀。那時候,大家都認為我是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至于怎么有出息,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直至恢復了高考以后,這個模糊的概念才得以明晰,父親說:“孩子,你要考大學!”

大學?那真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我的高中是在公社中學上的,條件之艱苦,讓現在的孩子無法想象。那時候高中只上兩年,高一是基礎,高二是沖刺。我高一的基礎打得不錯,成績在兩個班里遙遙領先,可是一到高二就來變數了,我明顯地感到數理化有些吃力,尤其頭疼化學、物理,我這才意識到自己是個“偏文”的人。那時候,學校里只有兩個高中班,沒有文科,唯一的選擇只有“理科”下去;更要命的是,上面突來文件,說高考要加生物學科和英語學科了,而生物和英語初中一點也沒學。學校臨時抱佛腳,安排一個剛畢業的新老師“突擊”教我們生物,內容多、時間短,我們學得一點也不好,而英語,我們只好徹底放棄了。

高二的日子就這樣匆忙過去了,雖然有很多不利因素,但我依舊樂觀,依然自信——我的自信來自于最后的預選成績。那時候的高考要先過預選這道門檻,預選上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高考,這不能不說是非常殘酷的。我在預選上的17名同學中,成績還是靠前的。最后的一個多月,我們這17個人開始了最后的沖刺,天天背書做題。各科老師齊上陣,每人抱個鋼板刻練習題,油印室為我們一路開綠燈,一沓沓的白紙變成一摞摞泛著油墨香的試卷。

1982年7月7日,我們早早到了考點,戴著監考牌的老師神情嚴肅地從我們身邊走過,搖鈴的老人坐在樹下看著表牽著繩,做好搖鈴的一切準備。

考場就是戰場,考第一場語文的時候我慌張得要命,記得那年的作文題目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洋洋灑灑一番論述,把考卷寫得滿滿當當,沒待檢查,老人就把鈴搖得響亮,只好匆忙交卷。以后相繼考了化學、數學、政治、生物、物理幾科,情緒就穩定多了,像是做平時的練兵試題一樣從容,但好多題目都是有難度的,自我感覺不好。最后一場的英語就純粹靠蒙了,瞎猜了幾個選擇題,得了9.2分。

這次高考,我們幾乎全軍覆沒(只有一人考上了專科),我沒有完成父親的心愿,也沒有回校復習的打算,只好去做了個民辦教師,那已經是1984年冬天的事情了。

但我野心勃勃的夢從此延續了下去,因為民辦教師有招轉的機會,“吃皇糧”是沒有問題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成人高考開始了,可以通過成人高考取得業余進修的機會,拿得與普通高考相差無幾的大學文憑,這對我來說無疑是個福音。所以,從開始做老師的那天起,我就著手自學歷史和地理兩門課程了,我決定報考中文專業。

1985年夏天,我參加了全國成人高考,本來是順順當當的事情,讓我做得糟糕了。考歷史時,我膽大妄為地拿出一張小抄作弊,被巡視的考官逮了個正著,最后的結果是直接將我除名。后來,招生委員會的一個老師說,即使把歷史判零分,我的成績也超過錄取分數線的。不自信、不誠信,將我第二次推到了高考失敗的深淵。

但我沒有放棄,又復習了一年,參加了1986年的成人高考,被臨沂教育學院中文系錄取了。那時候,老師大多是民辦教師,大學文憑的幾乎沒有。我考上了成人大學,也是讓大家羨慕不已的。父母自然也是異常興奮,把我當成“大學生”看待。

兩次失敗的高考,給了我一生的教訓。我認識到,不管做什么光有激情是不夠的,還要有底蘊,要有充足的實力,要講究誠信,弄虛作假只能吃大虧。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鄭旺鎮奧德希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