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策略探析
作者:牛彥軍
發布時間:2019-06-04 15:46: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些年,我國通過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和健全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等傾斜性政策的持續發力,農村義務教育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村孩子的上學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但由于受歷史發展、自然地理、經濟基礎等因素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教育質量方面,和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指明了義務教育發展的方向和重點。這既是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學有所教、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需要與重要契機。
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基礎設施落后。經過各地政府義務教育保障經費的持續投入與多年努力,農村學校校園校舍得到了較好改造(建),辦學條件有了明顯提升。但在個別老少邊窮地區,由于受自然地理、當地財政的影響,不少學校還沒有實現標準化建設,多媒體教室、微機室、實驗儀器室等建設不足,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教師粉筆板書方式依舊存在。
教育觀念陳舊。與城市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過度關注不同,大部分農村家長文化程度較低,不能充分認識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加之固有的農耕思維及近些年大學生就業壓力增大,關系、人情就業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上學無用論”在一些淳樸老實且“能力”較小家長身上仍占據一定市場,導致對子女的教育期望較低,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方式簡單粗暴,主動教育動力不足。另外,一些邊遠農村學校因諸多條件限制,接受外界先進教育理念的交流、培訓較少,教學管理方式觀念陳舊,面對生源外流造成的小班額校情,傳統的“滿堂灌”和集中講授仍是主要的教學形式,學校對上級部門的財政和教育干預依賴過多,主動創新不夠。
師資力量不足。一是工資收入低及生活配套設施匱乏,導致大部分年輕骨干教師外流,鄉村學校教師年齡結構嚴重失調。雖然近幾年“特崗教師”計劃對農村學校師資進行了有益補充,但不少新入職教師在任職一兩年后便通過關系調離,或任職期滿后外聘城鎮學校,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師資隊伍捉襟見肘;二是學科教師配比不足,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學校體、音、美等專業教師配備不足,現有教師一人身兼多科、多課現象嚴重,教師周課時數較大。三是受辦學條件及受培訓機會限制,教師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觀念方式陳舊,鄉村學校整體教學質量與城市比仍有較大差距。
生源流失及引發問題。受自然條件制約和城鎮化進程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選擇離開農村,進城或外出務工,為了能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大量適齡兒童隨父母流向城市,導致農村學校學生人數不斷減少,有的只剩幾個或十幾個學生,個別學校甚至成了空殼。為此,不少地方采取了撤并學校的做法以減少教育資源的閑置與浪費,而對于個別邊遠鄉村的孩子來說,這意味著上學之路更遠、求學更加不易。另外,由于路途遠,撤并后的學校不少為寄宿制學校,對于年齡尚幼需要父母照顧、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孩子來說,與家人相處時間驟減、住校集體生活的不適及遇到的各類問題都容易造成一定的生活、學習壓力與負擔,新的矛盾與問題再次產生。
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策略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村學校“硬件”基礎。以“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為指導思想,以解決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問題為導向和重點,積極爭取中省級教育建設項目和資金支持,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加快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項目新建、改擴建步伐,加強教學設備、儀器、圖書配置,持續推進學校標準化、教育信息化建設,全力助推農村學校教育現代化進程,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發展差距,全面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夯實師資隊伍基礎,提升農村教育“軟件”實力。一是要加強校長隊伍建設。“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一個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和較高管理能力的優秀校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嚴格校長的選拔和培養,建立地方校長后備隊伍庫,積極鼓勵高素質校長到農村學校任職,對農村義務教育質量提升意義重大。二是充實師資隊伍。根據農村學校自然減員和教師外流、缺編等情況,通過逐步擴大“特崗計劃”、農村振興計劃、招聘等方式,多渠道引進人才,充實學校教師隊伍,配足配強學科力量,滿足正常教學需要。三是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啟動地方教師全員培訓工程,組織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大力開展校本培訓,“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和“陽光師訓”等要向農村教師傾斜,加大基層教師接受先進教育理論、知識等專業學習、培訓機會,促進業務能力不斷提升。加強鄉村教學能手評選力度,提升農村教師職業認同感、成就感和社會地位。四是切實保障農村教師權益。深入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認真落實農村教師醫療、養老等社保政策和生活、交通補助政策,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優先向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學校教師傾斜,對長期在鄉村任教的教師頒發榮譽證書,增加鄉村教師榮譽感和獲得感,促進鄉村學校教師隊伍穩定。
注重內外兼修,增強農村學校綜合實力。一是科學學校管理,深化教師隊伍素質建設,面對生源減少現狀,要在認真分析學情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教學方式模式改革創新,大膽嘗試實施小班教學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分類推進,突出質量教育,加強“內涵式”發展。同時鼓勵城區優秀校長、教學名師到鄉村創辦小、微特色學校,在滿足農村義務教育需要的同時,帶動農村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升,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二是深入推進實施地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工作,積極鼓勵城市優秀校長、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到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特別是邊遠地區學校交流任教,加強經驗交流,促進互補提升。積極創建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等到農村巡回講學制度,農村學校教師到城鎮學校跟崗學習等制度,形成長效幫扶機制,促進農村學校師資水平不斷提升。三是構建開展校際聯盟及校際結對幫扶工作。以提高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為中心,積極構建學段縱向銜接和橫向協作的地域內聯盟辦學模式,并點對點開展城鎮優秀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幫扶工作,強化優質資源共享,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同時啟動實施教育教學視導工作,并向鄉鎮、農村學校推廣延伸,通過專家視導、會診把脈、分析研判,推動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科學規劃布局,合理解決農村學校發展瓶頸。面對城鎮化進程引發的生源外流狀況,各地要在充分調研、科學預測預判、綜合考量基礎上,合理規劃建設和保留農村學校及教學點,并加強建設管理,不斷提升質量,以適應高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需要。一是要充分考慮自然基礎、現存生源特點及分布、人員流動趨勢等因素,科學合理規劃鄉村學校布局,并加強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以滿足現有生源受教育的需要。二是要保留一定數量的鄉村教學點,生活暫不能獨立自理的低年級學生可先在村小或教學點完成前三年級知識學習,待四五年級年齡稍大、自理能力較強時再轉入鄉鎮中心學校或縣城學校,以寄宿方式完成義務階段教育。第三,統籌城鄉學校建設發展,嚴格控制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加強農村建設,推進鄉村振興,積極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促進農村學校生源回流。
廣泛開展教育宣傳,努力營造家校共育良好社會氛圍。尊師重教是我國優秀傳統美德,也是學校教育賴以成功的重要生態基礎,實現優良家庭教育,營造家校共育和諧氛圍是推進當前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借助學校家長會、當地鎮村廣播、村民大會、教育法制宣傳及網絡媒介等積極開展面向廣大農村家長的教育宣傳,強化教育意識的自覺自省和不斷培養激發,重塑家庭教育觀念;二是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作用,通過定期開展工作,逐步糾正部分家長落后的教育觀念和不恰當家教方式,培養激發家長主動教育意識,更新教育觀念,提高對子女教育的重視與投入,切實形成家長重視、學校負責、社會關注支持的良好氛圍,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建設,著力提升教育質量,既是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條件保障,對提升農村人口教育質量,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延安分校



